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調查:過動症常延誤1年才就醫

2011/05/18 12:55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一份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病童家長,發現孩子有過動症狀時,都會拖到1年以上才就醫,有家長從懷疑到就醫甚至花了12年。專家表示,這很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使病情更棘手、複雜,增加治療困難,對孩子成長與人格發育也易造成負面影響。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今發表調查,分析北中南共303份病童家長問卷後,除發現延誤就醫情況普遍外,即便就醫後醫師建議用藥,半數家長因擔心副作用,至少遲疑半年以上,多半會先嘗試宗教、中醫、感覺統合等非西藥方式。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醫師張學岺指出,許多家長擔心藥物副作用,但其實藥物副作用很有限,治療好處大於壞處,一旦延誤治療,症狀會越來越多,增加治療難度。

這次調查發現,近半數病童在學校會被欺負或取笑,治療拖延越久的病童,最容易在學校受欺負取笑、也容易受到老師的負面言語及舉動。

根據過去研究顯示,病患在7歲時,症狀侷限於單純的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與低自尊;若不治療拖延到11歲,就出現混亂行為、學習障礙與社交技巧問題;若拖到13歲以上、甚至拖到成年,則會出現品行混亂、學習障礙、甚至出現退學、犯罪、成癮等狀況,影響深遠。

這份調查發現,家長在接受西醫治療前,求助的管道與手段五花八門,包括宗教、中醫、行為矯正、感覺統合、運動消耗體力、氣功、刷背、陪伴、學心算等。

張學岺指出,這些非藥物的治療方式,雖然不見得一定沒效,但效果都很緩慢,建議當嘗試兩週到1個月內沒有改善時,就應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協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