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雙心石滬長滿有毒「綠褶菇」!形似美味「雞肉絲菇」別誤採
七美雙心石滬毒菇榜首「綠褶菇」現身,民眾不要採集誤食。(漁人威利提供)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七美雙心石滬周邊的草原,近來因西南氣流帶來豪雨,長滿菇類,前一陣子是可食用的雞肉絲菇,被喻為季節限定野味,但近來換成了有毒綠褶菇為主力,因2者外形相似,民眾不易分辨,因此不要任意採食,避免誤食有毒菇類。
梅雨季節過後,七美雙心石滬出現滿山野生菇類,最早是可食用的雞肉絲菇,吸引大批鄉民前往摘取,經過整理後,就成為桌上一道美味佳餚,讓全家人享受到季節限定的美味,但現在卻以毒菇榜首「綠褶菇」為主,變化之大,讓七美民眾急忙貼文,呼籲民眾不要任意採集野外菇類食用。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表示,「雞肉絲菇」是與白蟻絕對共生的可食用菇菌,褐色菌傘中央尖硬突起,民眾常於野外採食,卻將毒菇榜首「綠褶菇」與其混淆誤認,但比較二者形態特徵,綠褶菇白色菌傘平展,表面具有褐色鱗片,菌褶灰綠色,而雞肉絲菇則是觀似斗笠,菌褶白色,菌柄基部有假根延伸與地下白蟻巢上的菌圃相連。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表示,要正確辨識雞肉絲菇,其實有簡易9字口訣「頭兒尖尖,腳踏白蟻窩」,就能輕鬆辨別。雞肉絲菇又被稱為「雷公菇」或「雞㙡菌」;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為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之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不同點在於綠褶菇底部菌褶於早期會由白色轉為黃綠色,且菌體受損時會轉為褐色,為可辨識重要特徵。
原先七美雙心石滬草原,長滿的是可食用雞肉絲菇。(漁人威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