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海域地震與海嘯監測系統「流標8次」 地震恐少10秒預警時間
氣象署署長程家平。(資料照)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中央氣象署今天(18日)到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做工作報告,立委李昆澤指出,南部縣市對於外海地震、海嘯預警非常重要,但台灣對於建置南部海域的地震、海嘯監測系統較原先規劃大幅縮減;氣象署署長程家平坦言,這項監測系統流標8次,已修改系統架構,但恐減少地震和海嘯預警時間。
李昆澤說,我國的「國家級警報」是因應日本311大地震而開始的,它已經在國人心目中逐漸有重要地位,之前有俗稱「媽祖計畫」(MCHO)、也就是「台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置計畫」,但另一個要在南灣南部海域建置的地震和海嘯海底監測系統進度和規劃大為縮減。
程家平表示,這是「不得已而為的措施」,因為本來的計畫經歷8次流標、始終無法標出去,所以經過2次修改、並陳報行政院核定中。
這項「台灣南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底監測系統建置計畫」原本期程從2021年到2024年預計建置800公里海纜、以及6座海底觀測站,對南部外海地震可提供10到20秒的地震預警時間、30分鐘到60分鐘的海嘯預警。
程家平說,因為流標8次,不得不修改計畫,調整為鋪設200公里長的海纜、並設置3座觀測站,總經費為27.641億元,可提供地震預警約14秒、海嘯預警約30分鐘的應變時間,比原計畫的地震預警時間少約10秒鐘、海嘯預警時間少約30分鐘。
但程家平強調,海嘯預警有較長一點的預警時間、約30分鐘,可以靠整體防災動員來彌補;程家平也提到,今年和明年預計分別精進高雄和台中都會區強震預警系統,並積極查訪市場最新海纜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