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氫能源大突破! 中山大學研發獲世界級發明5獎

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陳軍互(前排左二)帶領研究團隊,突破大規模生產氫能與高解析電子導線技術,兩項創舉共獲國際發明競賽5獎。(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陳軍互(前排左二)帶領研究團隊,突破大規模生產氫能與高解析電子導線技術,兩項創舉共獲國際發明競賽5獎。(中山大學提供)

2021/12/27 17:56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減少碳排放是近年來全球對抗極端氣候的共識,利用綠能電力來電解水分子,並將所得氫氣用來中和碳排放更是世界各國的研發焦點。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陳軍互帶領研究團隊,突破大規模生產氫能與高解析電子導線技術,兩項創舉榮獲2021美國科學暨發明展金牌、銀牌獎、加拿大特別獎、以及2021-IWIS國際華沙發明展金牌、銀牌獎等五個橫跨歐美的國際獎項。

陳軍互表示,目前全球主要的技術瓶頸在如何達到高電流、大規模地進行水電解產生氫氣,現今技術大多僅能達到電流密度10-500(mA cm-2)。他與研究生黃柏壬、陳文泰、許婉筠及許峻承組成研究團隊,成功開發高附著力析氧反應催化劑,可克服高電流運作下造成的催化劑剝離,進而達到元件能在5000(mA cm-2)下持續運作,大大提升至目前標準的10至500倍。其他整體效能也優於目前歐洲商用機型。

陳軍互說,水電解技術將來會朝向大電流體系,才能供給足夠量的氫氣,來支持中和碳排放以及能源儲存的需求。中山大學團隊的獨特ARD技術酸性氧化還原輔助沉積法,能以捲送的方式,大量生產高附著力的關鍵催化劑,化學成分上使用一般常見金屬元素,不需仰賴地殼含量低的貴金屬,使氫氣生產成本大幅降低,讓本技術更貼近未來的商轉需求。

另外,現今5G通訊到下一代電子元件仰賴不斷地高解像化及高密度化的金屬線路技術。現今網版印刷製程以大約100微米為解析度極限,無法滿足當代40微米以下線寬/線距的解析度要求。

陳軍互帶領研究生謝佳君、周湙程及湯崴任,與勤凱科技公司進行產學合作,成功開發光學微影銀漿。此銀漿僅需塗布、曝光、顯影三步驟,即可快速地生產高解析金屬線路圖樣,相較於傳統製程,解析度大幅提高。這項技術也同時獲得2021美國科學暨發明展銀牌獎、2021國際華沙發明展銀牌獎,及科技部未來科技獎展示的肯定。

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陳軍互(左二)帶領研究團隊,突破大規模生產氫能與高解析電子導線技術,兩項創舉共獲國際發明競賽5獎。(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陳軍互(左二)帶領研究團隊,突破大規模生產氫能與高解析電子導線技術,兩項創舉共獲國際發明競賽5獎。(中山大學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