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北市動物園「褐林鴞」寶寶性別大解密 原來牠是..

研究人員透過蛋殼上殘留的血液進行化驗,鑑定出牠的性別是男生。(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研究人員透過蛋殼上殘留的血液進行化驗,鑑定出牠的性別是男生。(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2017/07/21 11:23

〔記者蔡亞樺/台北報導〕台北市立動物園首採人工孵化的褐林鴞寶寶,出生滿1個月又19天,動物園表示,研究人員透過蛋殼上殘留的血液進行化驗,鑑定出牠的性別是男生。3位專責保育員悉心照顧下,小寶寶的體重由剛出生時的39公克,快速增加到約650公克,白天時保育員會讓小寶寶離開育雛箱到處走動,增加活動量,時而轉動頭部或拍拍雙翅伸伸懶腰,模樣十分可愛。

動物園指出,31歲的褐林鴞爸爸「ㄎㄎ」是動物園資深動物代表之一,原本形單影隻、孤家寡人的牠非常地寂寞;2004年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將參與林務局野生動物救傷收容計畫收置的雌性個體「寶咖咖」轉介到動物園定居,於2013年時總算讓「ㄎㄎ」及「寶咖咖」配對成功。

褐林鴞是台灣貓頭鷹家族中,體型僅次於黃魚鴞的大型貓頭鷹,由於其個性機警,行蹤向來神秘。學者對於這類大型猛禽不太有機會進行深入研究,因此目前對於褐林鴞野外族群的分布和生態習性等了解十分有限。

動物園表示,褐林鴞的公母鳥在外觀上不易分辯,研究顯示目前全世界大部分的貓頭鷹,雌鳥在體型上會長的比雄鳥大,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逆雌雄二型性」RSD(Reversed Sexual Size Dimorphism),推論體型上的差異是為了因應育雛時的分工而演化的結果。

孵化的初期通常是由鳥爸爸負責捕捉獵物帶回巢中,交由鳥媽媽用尖銳的喙將獵物撕成小塊小塊餵給雛鳥,等到雛鳥長大些,鳥媽媽才會共同加入捕捉獵物的行列,因此當公鳥的體型小較輕盈時有利於飛行;而母鳥的體型大能囤積較多的能量有助於孵蛋及育雛。

動物園表示,褐林鴞寶寶初期維持每日定時定量餵食3餐的頻率,直到褐林鴞寶寶滿月前,才改為1天餵食2餐,並開始逐步訓練雛鳥自行覓食。

在尖爪的輔助下,已經可以牢牢的站在木樁上。(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在尖爪的輔助下,已經可以牢牢的站在木樁上。(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褐林鴞寶寶性別揭曉,是個小男生。(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褐林鴞寶寶性別揭曉,是個小男生。(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在野外通常是由鳥爸爸負責捕捉獵物帶回巢中,交由鳥媽媽用尖銳的喙將獵物撕成小塊小塊餵給雛鳥。(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在野外通常是由鳥爸爸負責捕捉獵物帶回巢中,交由鳥媽媽用尖銳的喙將獵物撕成小塊小塊餵給雛鳥。(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褐林鴞」寶寶雙翅也長出褐色的飛羽。(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褐林鴞」寶寶雙翅也長出褐色的飛羽。(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