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烏克蘭戰火猛烈 摩爾多瓦擔憂成俄羅斯下個目標

2022/03/19 23:23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火愈演愈烈,烏克蘭西南方小國摩爾多瓦(Moldova)的民眾也擔憂自己成為俄羅斯下一個目標。(圖擷自Google地圖)

〔中央社〕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火愈演愈烈,烏克蘭西南方小國摩爾多瓦(Moldova)的民眾也越來越焦慮,他們急切想知道自己的國家會不會是俄羅斯瞄準的下一個目標。

與此同時,這個人口260萬的歐洲最貧窮國家,按人均比例,接收烏克蘭難民人數也最多,自2月24日戰爭爆發以來,已有超過30萬人越過邊界進入摩爾多瓦。

對俄羅斯可能入侵的擔憂,與親俄分離勢力控制的聶斯特河沿岸地區(Transnistria)可能出現部隊調動,以及俄羅斯攻擊烏克蘭南部城市敖德薩(Odesa)有關。敖德薩離摩爾多瓦邊境城鎮帕蘭卡(Palanca)僅60公里。

歐洲新聞台(Euronews)報導,摩爾多瓦科學院31歲研究員弗拉德(Vlad)主要擔心克里姆林宮是否對攻擊烏克蘭的行動設限,或是會進一步擴大到其他前蘇聯領土。

他說:「俄羅斯人可能不會在敖德薩就止步,而是來到聶斯特河沿岸地區和摩爾多瓦。我希望這事不致發生,但其可能性始終存在。」

然而,像63歲的夜間巡守員格爾奧基(Gheorghe)這樣的老人,相信戰爭到邊界可能就停止。

格爾奧基推斷:「我不認為俄羅斯人會到達摩爾多瓦。他們想從這兒得到什麼?我們的葡萄酒嗎?不,我認為他們在聶斯特河就會停下。」

分離派控制的聶斯特河沿岸地區爆發戰爭後,30多年來摩爾多瓦境內一直駐紮著1500至2000名俄軍。1990年,就在各方預期摩爾多瓦可能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時,聶斯特河沿岸地區率先宣布脫離摩爾多瓦,成立一個獨立的蘇維埃共和國。

1991年莫斯科發生未遂政變,摩爾多瓦趁勢脫離蘇聯,俄羅斯支持的聶斯特河沿岸分離派分子隨即發動叛亂,並演變成全面戰爭。1992年各方達成停火協議,一直持續到今日。

停火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安排俄羅斯「維和部隊」(peacekeepers)進駐夾在摩爾多瓦和烏克蘭之間的一塊狹長土地。

然而,聶斯特河沿岸還常駐一支俄軍特遣部隊(GOTR),由聖彼得堡的俄軍西部軍區直接管轄。

這支部隊未經合法授權,即進駐摩爾多瓦領土,負責守衛靠近烏克蘭邊境科巴斯納村(Cobasna)的舊蘇聯式彈藥庫。這些部隊基本上是同樣的部隊,在維和任務和守衛軍火庫之間輪替。

大約2萬噸日漸腐朽的蘇聯時代彈藥,儲存在科巴斯納村,若發生事故,將令整個地區陷入險境。

1991年柏林圍牆倒塌後,德國和前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的爆炸材料,也被送到摩爾多瓦存放在這裡,讓事情變得更為複雜。

摩爾多瓦前國防部長馬里努塔(Vitalie Marinuta)告訴歐洲新聞台,由於俄羅斯有意接管整個烏克蘭,以及他們對接壤的鄰國所持的觀點,摩爾多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關切。

馬里努塔說:「情勢越來越緊繃。因此,我認為這陣子我們有理由感到擔憂。」

俄軍一直未做出奪取敖德薩的重大嘗試,直到15日,他們從黑海的軍艦發射飛彈和炮彈,連續14小時朝該地區肆意開火。

馬里努塔強調,莫爾多瓦國防部的戰略制訂者必須考慮俄軍攻擊敖德薩以及莫爾多瓦當地俄軍部隊的可能行動方案。

「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看見兩種情境。第一,聶斯特河沿岸地區在其首府蒂拉斯浦(Tiraspol)大約1500名俄軍逼迫下,完全效忠俄羅斯。」

馬里努塔補充說,「第二種情境,實際負責聶斯特河沿岸地區運作的謝里夫控股公司(Sheriff Holding Company),其經濟利益可能勝出」,使該地區免於戰火。

總部位在蒂拉斯浦的謝里夫集團,除了擁有連鎖超市和加油站,還有許多工廠和一支足球隊,在聶斯特河沿岸市場具有壟斷地位,該地區約三分之一預算來自該集團。

軍事分析家、大學教授阿爾布(Natalia Albu)告訴歐洲新聞台,莫爾多瓦面臨的另一個危險信號是,俄軍朝敖德薩接進,意圖和聶斯特河沿岸地區建立一條軍事走廊(military corridor)。

「雖然聶斯特河沿岸分離地區處於偃旗息鼓的局面,但此刻這不能作為和平與安靜的指標。這取決於烏克蘭情勢將如何發展。俄羅斯人若抵達敖德薩,這個交叉點會很危險。」

她說:「俄羅斯的目標是建立一條走廊,通往莫斯科所控制且與它友好的地區。」

阿爾布補充說,最重要的是,摩爾多瓦不被蒂拉斯浦的分離派政權嚇倒。

阿爾布結論認為:「當我們害怕激怒蒂拉斯浦,只要我們保持沉默,我們就讓分離派政權有了操縱事情的可能。這是摩爾多瓦長期面對的安全兩難困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