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商周:服貿辯論一場空

2013/09/04 18:11

總統馬英九多次為服貿掛保證,但週刊調查批評,服貿根本是個騙局、是場秀!(本報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馬英九與蘇貞昌服貿辯論在即,今(3)日《商業周刊》一項調查報告,引起許多人關注。《商業周刊》報導指出,全台已經有近6成的服務市場,已經開放中資。換句話說,藍綠服貿大辯論還未上場,中資早已悄悄入侵。

服務業早對中開放 只是換新包裝

《商業周刊》直接質疑,馬蘇9月15日的服貿大辯論,其實只是一場秀,因為台灣從小小的瓦斯行,到國家港口,都有中資入侵投資,台北101也被前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家族「插旗」,總計198家中資,進駐台灣將近6成的服務市場。

報導中直接挑明,立法院將編列大筆預算,舉辦16場服貿協議公聽會,以及馬蘇即將登場的辯論,敢不敢告訴台灣人,中資早就入侵?《商業周刊》質疑,再多的辯論會、公聽會,就算立院逐條審查,也無法改變中資已經入侵服務業市場的事實,只是將既有事實換上「新包裝」。

辯論、公聽會 周刊:只是一場秀

自2009年以來,馬政府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方開放中國人來台投資,4年過去,開放項目中有162項就是服務業。《商業周刊》指出,兩岸服貿協議在6月21日簽署,但其實4年下來,服貿協議的項目有3分之2都已開放。

《商業周刊》實際走訪調查,發現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二段97巷,大小約40坪的老舊公寓,門口就掛著4張中資招牌,有多達6家中資企業在此登記,經營項目涵括零售、資訊軟體服務、仲介服務等,中資密度之高,令人瞠目結舌。

質疑政府「先開放後補救」 服貿簽假的

《商業周刊》質疑服務業早已開放中資的事實,也質疑行政部門預算編列,形同「先開放後補救」,拿納稅人的血汗錢,搶救「草莓企業」。報導指出,台灣市場從不「閉關自守」,且可怕的不是開放,而是許多項目早已開放,政治人物卻還在操弄民意、畫大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