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雜糧搶手 佃農找不到地可種

租用一百八十公頃農地的超級大佃農蔡一宏,目前種植小麥、大豆、黑豆、薏仁等雜糧。(記者蔡宗勳攝)
〔記者蔡宗勳/東石報導〕台灣小麥在吳寶春等知名麵包店指定選用後,需求量大增,但廠商要求增加種植面積時,佃農卻面臨租不到農田窘境,農糧署南區分署昨天強調當佃農後盾,協助解決用地不足的問題。
消費者青睞 契作小麥需求大
台灣糧食作物除稻米生產過剩,其餘絕大多數仰賴進口,雖然進口雜糧價格不到本土產的一半,但近年來本土雜糧逐漸受到消費者青睞,出現供不應求現象,農民因收益穩定,紛紛投入雜糧種植,面積呈逐年增加之勢。
租用一百八十公頃、號稱超級大佃農的蔡一宏,目前種植小麥、玉米、黃豆、黑豆、薏仁等雜糧,以「十甲農場」打出名號;他說,之前東石鄉曾和某企業契作小麥,面積超過一百公頃,卻因銷售量無法有效突破,種植面積不增反減,直到去年宏捷食品和吳寶春等知名品牌麵包店合作,優先使用本產的小麥後,開始翻身。
蔡一宏表示,去年宏捷契作一百噸小麥,結果需求量暴增到兩百噸,今年契作三百噸,但訂單源源不絕,依然不敷所需,明年預計增種到一千噸,由於進口小麥每公斤只有十一、二元,契作則是二十五元,價高一倍以上,依舊供不應求,顯示不少消費者對本地生產作物情有所鍾,願意付出較高代價購買。
本土雜糧搶手,卻出現找不到田種植的窘境,蔡一宏呼籲,中央政府貫徹「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協助有意耕作的佃農取得土地,使消費者可以吃到新鮮安全的土本雜糧,並減少對進口雜糧的倚賴。
農糧署:農地銀行媒介土地
農糧署南區分署秘書室廖邦光表示,目前輔導各農會成立「農地銀行」,做為「小地主,大佃農」媒介平台,方便有租地需求者找到合適土地,政府也鼓勵無法再耕作的地主釋出農地,租給有需要的佃農,多管齊下活化休耕農地,增加台灣雜糧自足率。

台灣產小麥契作需求量明年上看一千噸。(記者蔡宗勳攝)
-
台中大雅小麥文化節 3月5日登場
-
農損補助遲不發? 苑裡公所闢謠
-
金屬中心技術亮相智慧城市展 共譜智慧未來
-
外埔新景點 麥農「踩」出麥田圈圖騰
-
菜價一天飆漲15% 農糧署:2月下旬回穩
-
華南銀行響應Earth Hour關燈一小時 串連全臺分行連續關燈3天
-
下月才要採收 外埔小麥被鳥收割逾半
-
拓展蜜棗外銷 高樹冷鏈場啟用
-
東屏未見曙光 民眾仍開心迎新年
-
落山風藝術季 帶觀眾穿梭作品間
-
屏市玉皇宮遶境 獸神踩街吸睛
-
史前館法式餐廳開幕 結合在地食材
-
瓦斯車撞電桿摔落邊坡 鋼瓶散落
-
每坪58萬》斗六大同路愛國街口 蟬聯雲林地王
-
冬雨攪局 阿里山音樂會看不到日出
地方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