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戰後社運展 看見跨世代幕後辛酸

2019/05/29 05:30

「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開幕,不少與會者穿著曾經參與的社運相關衣服出席。(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台灣當代公民權利是許多社會運動參與者推動改革的成果,而一九八○年代的社會運動,海外台灣人透過刊物、電話錄音廣播,跨海應援;近幾年的社會運動,則常見經由網路快速集結群眾。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帶民眾看見不同世代社運幕後的故事。

戰後台灣社運特展透過當代社運物展、訪談紀錄等,帶民眾看見社運的轉變,也從參與者的角度,聽他們為何參與社運、因各方壓力造成的「運動傷害」及社運結束後的復健,包括美麗島事件、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華航空服員罷工、同志運動、反課綱、太陽花學運、南女小短褲事件等,明年五月中旬展期結束之前,還會更展兩次,呈現更多元的社會運動議題。

展覽分為四大區塊,入口單元帶民眾從台灣公民現有權利、指標,對照過往相關議題的社會運動、法令等。第二單元「暖身」以印刷機、廣播錄音帶、新聞稿與社運現場各式文宣,看不同世代如何用不同方式聚集群眾、為活動做準備。第三單元「出發:戰後台灣社會運動記事」,從近代社運的物件,讓民眾看事件發生始末與背後因素,也從參與運動者的角度,來看各項社運,聽聽他們和社運的故事。尾聲「一個能動的社會」則有一般民眾對社運看法的訪談,以及參與者在社運時所面臨的壓力、挑戰,事後又如何重回日常、準備下一次的運動。

台史博也以太陽花學運「為明日收藏」案例,帶民眾省思如何在自己的本位上,回應當代社會正在發生的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