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團隊︰沉船不是船 東沙首度發現500年石板堆

散落的石塊長度比一個180公分的男人雙手張開還長。(鄭明修提供)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以為沉船不是船,竟是石板堆!東沙環礁首度發現大片石板堆,由於只見石、不見船,專家研判極可能是古代的木船載運石材卻沉船,木頭已腐朽不見,年代可溯及距今五、六百年前的明代,極具考古價值。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六月初在東沙環礁北邊執行科技部「南海珊瑚生物多樣性」研究,一如以往以「沉船」當作船隻定錨、人員下潛的定位點。好奇心驅使下,研究團隊利用退潮環礁露出水面時,進一步往前一探究竟;赫然發現,過去十幾年來從外海遠眺的「沉船」,其實並不是「船」,而是切割精細的建材石塊。
鄭明修說,石塊堆有板型、有柱形,長度比一個身高一八○公分的助理雙手張開還長,邊線切割工整,有些還有卡榫痕跡,推測是古代建造宮殿或廟宇所用的大石塊,因沉船而遺落至此。
由於附近只見一大堆散落的石塊,卻不見任何鐵製品,因此鄭明修猜測當時是由木船載送,行經台灣海峽時,遭遇東北季風或颱風侵襲,船隻失去動力後漂流至東沙環礁北邊。木船則因為年代久遠而腐朽,因而不見蹤影。
台灣水下考古第一人、中研院院士臧振華表示,東沙環礁的東邊有發現四條沉船,但聽聞有石塊堆倒是第一次。他說,根據過去經驗,研判東沙石堆遺址可能介於明、清年代,由木船運貨至東南亞的途中而沉船。
學者籲應重視水下考古
此外,鄭明修也在東沙環礁正西邊水深六米處,看見沉船的大鍋爐,「不知已被外籍船隻搬走多少?」他呼籲水下考古的量能、經費與人才,應為海洋立國的台灣所重視。
臧振華表示,文化部草擬的《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日前於行政院審查,若通過國會立法,將成為我國保護海底寶藏的首部法律。

東沙環礁的西部也發現古沉船的鍋爐,從潛水員的身形比例可以想見鍋爐之大。(鄭明修提供)
-
擺脫複製品展污名 卑南遺址新館要展「真的啦」!
-
史上首次 南科遺址挖出5000年「台灣第一米」
-
穩健熱銷!「元利四季莊園」萬坪基地都心造鎮 廣受購屋族青睞
-
水下文化資產小檔案
-
埔里鎮虎頭山見石棺遺址 至少1700年(影音)
-
經典賽》達美樂logo被質疑帶衰 小編換「骰到6」集氣獲讚爆
-
學測今公布成績!「0911511467」簡訊通知考生
-
機場捷運意外一度調整運行 4車次受影響最多延誤15分
-
台灣隊關鍵一戰!彰化再挺到底 800碗爌肉飯應援
-
熊本縣訪團搭「雄熊」航線來高雄 「兩熊」久違熱情相擁
-
冷氣團減弱氣溫回升 週五上看30度 氣象專家:日夜溫差達10度
-
今起逐日回溫!二二八連假大幅回暖 高溫上看26度以上
-
急診塞爆!邱泰源:衛福部絕對跟基層站在一起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