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心理健康失調 今年前9月精神科求診破130萬人
疫情期間精神科就醫人數情形
〔記者林惠琴、邱芷柔、羅綺/台北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近兩年,不少民眾生活受到影響,心理健康也失調!根據健保署統計,今年一至九月精神科求診突破一百三十萬人,較去年同期成長三.二%,更較前年同期成長一成以上,以四十至六十九歲族群為主。
較前年成長一成 40至69歲占逾五成
今年至九月精神科就醫一百三十萬人,較去年同期約一二六萬人、前年同期約一一八萬人成長,單月高點為三月近八十.四萬人,本土疫情發生後,六月以七十一.五萬人為最低點,但疫情平穩後,七月起回溫,九月更已達七十九.三萬人的水準。
健保署醫管組科長陳依婕表示,整體以女性五十五%為大宗,四十至六十九歲占超過五十一%為主,前三名疾病包含持續性憂鬱症約十六.四萬人、非特定的焦慮症十三.一萬人、廣泛性焦慮症十二.九萬人。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袁瑋說明,持續性憂鬱症常是曾罹憂鬱症沒好完全,人變得易緊張、悲觀;非特定焦慮症可能因突發事件壓力引發;廣泛性焦慮症則指焦慮逾半年,影響注意力、睡眠,甚至產生肩頸不適等。
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觀察,就診患者分兩大類,一是疫情初始調適困難產生焦慮的中老年人為主;二是疫情爆發後兩、三個月,面對遙遙無期的解封、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憂鬱者。
阿公阿嬤長期悶在家 引發「心身症」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陳宜明則發現一群「意想不到」的病人在疫情後明顯增加,就是社區阿公、阿嬤,少了公園跳舞、唱卡拉OK的機會,困擾就來了,通常主訴睡不著、身體不舒服,其實就是長期悶在家,對疫情焦慮、疫苗接種不確定性引發的「心身症」。
新光醫院精神科醫師詹佳達分析還有其他類別,像是確診者或接觸確診者而被隔離者,二十%後續會出現情緒問題;原本可和平共處的焦慮症狀因反覆觀看疫情資訊且不敢出門與運動而惡化;還有打疫苗誘發焦慮族群近三個月內快速成長。
-
挹注300萬改善 中市后里區重劃西路年前換新裝
-
抓得住另一半?APP即時定位、自動報備……網友嚇瘋:簡直電子腳鐐
-
強烈冷氣團報到!防10度以下低溫 今轉雨越晚越濕冷
-
濁水溪流域開放撿漂流木 拾獲註記漂流木還有報酬
-
南投春節停收垃圾時間出爐 大型垃圾預約清運注意時限
-
冰箱門連開5天! 強烈冷氣團低溫恐暴跌至5度
-
大林慈濟被控盜畫 原作李健儀之子:贗品不銷毀當證據嗎?
-
世展會「紅包傳愛」帛江科技響應關懷弱勢15年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