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空污只監測不預警 砸錢徒增恐慌

2017/07/03 06:00

空氣品質監測可透過物聯網即時展示空污數據。(資料照,記者楊綿傑攝)

記者楊綿傑/特稿

空污危害人體於無形,環保署投資擴建上萬座微型監測器,有助改善以往空污監測數量太少、分布地點不當的備受詬病問題,更可透過資通科技對民眾達到隨時預警,值得期待與肯定;但監測數據如果只供參考,無法據以啟動空污預警制度及稽查開罰,無異只做了「半套」;增加民眾對生活周遭空品的恐懼,卻無法確實減污。

過去空氣品質監測準確程度常遭到環團質疑,問題包括監測方法與解讀,以及監測站設置地點。環保署如今在全台佈建一萬多個微型感測器的計畫,即能突破以往被攻擊監測站位置不當、以偏概全的問題,值得讓人期待。

但監測的目的是為甚麼?如果真如環保署所言,未來一萬多個都裝完後,數值仍然只能停留在「參考」階段,面對破表數據的空污,政府只能透過連線叫民眾自己逃命嗎?自己避開污染餐廳與路口嗎?

政府就算無法據此微型監測數據立即開罰,難道無法啟動目前已有的啟動空污預警制度,讓學生停止戶外教學,建議路口車輛管制、工廠降載等等因應,那麼這些微型感測器似乎只是徒增民眾恐慌。

兩、三億的公帑用來建置上萬監測器,若不能將整個空污治理步驟連結起來,為民眾有效減污把關健康,再多監測站,都只是浪費、虛設。因此,在發展及採購微型感測器的同時,環保署就應著手將空污數據與空污預防、稽查開罰等機制進行連結及串聯規劃。

政府單位應該了解,建立多強大的系統、有多少的大數據,都只是附加價值,真正回過頭來,解決民眾關心的事情,才是第一要務。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