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建物常見的「剪黏」 竟然就是古羅馬的馬賽克鑲嵌
古蹟修復匠師楊重家利用鉗子裁剪瓦片,準備示範如何做剪黏。(記者黃美珠攝)
[記者黃美珠/新埔報導]台灣傳統建築大量運用泥塑、剪黏做裝飾,予人眩目華麗的感受。這種多彩多姿的裝飾雖說是台灣老建築的特色,但因匠師需要時間養成,工作環境辛苦,所以家傳3代這個手藝的楊榮元說,全台目前45到50歲這個年齡層擁有技術、又兼具經驗的師傅不超過30人!在新建物多半走日、美式或歐風,廟宇則採石雕或木雕下,能讓他們「出手」發揮的就只剩下古蹟修復這個領域了。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表示,泥塑常見於台灣老建築屋脊的脊垛、脊頭,或是山墻脊墜、檐下水車堵等,剪黏則是把陶瓷片嵌在泥塑形體之上,這個中國罕見的建築裝飾技法,其實就是近年曾經風行一時的「馬賽克鑲嵌」,常見於古羅馬或回教建築。
然而不管是泥塑或是剪黏,它們都是1種移民建築的特徵,是中國南方閩、粵式的建築延伸。
比較有趣的是當年以漢族為主的移民來台墾殖之初,是以增加生計、立命安身為首要考量,影響所及,建築風格多半因陋就簡,因地制宜且就地取材。
日治之初,因為生活和經濟的重點放在稻作增產,所以建築或是美術工藝的發展零星,直到後來才發展出本土匠師各自在營建裝飾從事地域性的美術創作。這樣的發展史,如同馬斯洛的人類需求5層次般,從低層次需求一直演進到高層次的尊重需求、乃至自我實現需求。
楊榮元說,要學會泥塑必先從拌土開始,這個入門功大約要耗時半年到1年才能學成,同期也可以雙頭並進學習怎麼裁、剪瓦片後用來黏花、樹。
他說剪黏比較快,大約1年就可以上手;但是泥塑這邊才剛要開始進階學用鋼骨架折出造型,第2年以後才有能力開始打粗胚和畫稿,這樣至少要磨練3年以上,才能真正用灰漿粉刷表面、甚至上色,這樣泥塑的功夫才算真正出了師。
他說,純泥塑的裝飾多半用在民宅上,財力好一點的民家會在泥塑上上色。後來有了瓦斯,必較容易把黏土燒過攝氏1200度,於是開始有交趾陶出現,雖然比較費工,但也相對顯得華麗。
他說,他跟他的師兄楊重家都是經過前述養成訓練而成的匠師,以前從民宅到廟宇都是他們的舞台,生活雖然有點像是另類的「遊牧民族」,但是忙得不亦樂乎。
現在他們不僅要跟工廠大量生產的裝飾物拚比,在民宅多改走日、美或是歐風,現代廟宇又多用木雕或是石雕以後,他們現在只能靠修復古蹟來生存。
近年新竹縣新埔鎮的張氏家廟及潘屋2棟古蹟的泥塑及剪黏裝飾,因比例拿揑且做工生動細緻,被認為藝術價值很高,值得細細品味,所以特別請來楊榮元、楊重家師兄弟一起替這2棟古宅重現當年的風華。
相關影音
古蹟修復師楊重家示範修習泥塑的第1招~拌土。(記者黃美珠攝)
匠師楊重家在裁剪好的瓦片上糊土,再把折好骨架的鋼絲置入,準備做成泥塑人偶的粗胚。(記者黃美珠攝)
匠師楊重家在裁剪好的瓦片上糊土,再把折好骨架的鋼絲置入,準備做成泥塑人偶的粗胚。(記者黃美珠攝)
古蹟修復匠師楊重家(左)、楊榮元(右)自自捧著泥塑和剪黏的作品,展現台灣老建物的特色。(記者黃美珠攝)
左邊3個是水車堵的泥塑作品,右邊就是用剪黏所作出的花朵。(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張氏家廟經楊榮元和師兄楊重家所共同修復的泥塑和剪黏裝飾。(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張氏家廟經楊榮元和師兄楊重家所共同修復的泥塑和剪黏裝飾。(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張氏家廟經楊榮元和師兄楊重家所共同修復的泥塑和剪黏裝飾。(記者黃美珠攝)
-
國寶剪黏大師王保原90歲 弟子齊祝壽
-
台南北門三寮灣東隆宮玻璃剪黏少見 修復保存
-
立信建設攜手愛河首排-「立天下」市心水岸生活新標竿
-
剪黏大師陳三火首次校園個展 中原大學揭幕
-
烏日土地公連8聖筊親選 古蹟工法翻新小廟
-
蝙蝠俠ETF投資界超級英雄 00757純度最高、績效制霸
-
剪黏工藝師許清樹 獲雲縣府登錄文化資產保存者
-
挹注300萬改善 中市后里區重劃西路年前換新裝
-
抓得住另一半?APP即時定位、自動報備……網友嚇瘋:簡直電子腳鐐
-
高雄大寮遙控賽車場整修重啟 玩家肯定
-
「老闆叫我來打廣告」 這次換清境農場羊咩咩來找武嶺鏡頭君
-
紐時公布全球必去景點 台灣阿里山上榜
-
新北109間社區藥局 設健康守護站
-
多元福利發展 新北3社區獲金卓越獎
-
雙北聯手 環狀線損壞求償19.27億元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