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不讓養蠶產業消失 蠶農涂泉明永不妥協

2018/04/20 07:30

涂泉明是台灣目前僅剩的蠶農。(記者李惠洲攝)

〔記者吳書緯/苗栗報導〕小學自然課養蠶是台灣人的集體回憶,透過養蠶的過程認識昆蟲從卵、幼蟲、蛹到成蟲的生長階段,也從蠶寶寶吐絲結繭的過程中了解到蠶絲的原理,以及歷史課本看到的「絲綢」是從何而來,因而知道有蠶農這一行。

苗栗獅潭的涂泉明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蠶農,這要從1990年代台灣蠶絲生產成本高於其他國家,在國際市場下失去競爭力的故事開始說起,1992年政府宣布放棄蠶業,並協助蠶農轉業。面對當年的變局,涂泉明回憶:「蠶業是那麼好的東西,有歷史也有文化,政府過去也花了許多資源在發展蠶業,不能說廢就廢,我們一定要堅持一下,把這個產業留下來。」成為他延續至今的動力。

對於涂泉明來說,最累的工作是必須要每天在兩公頃的桑樹田摘取桑葉餵飽蠶寶寶,蠶寶寶從孵化到吐絲大約需要25天的時間,這段期間就是不斷地啃食桑葉成長。在涂泉明的蠶場,看不到一顆顆的蠶繭,因為採取了「平面繭」的工法,讓吐絲中的蠶寶寶在平台上將蠶絲吐盡,平均每隻蠶寶寶能吐出1,100至1,200公尺的絲線,這些絲線會在平台上聚集成片狀,而不是各自成繭,接著自平台把一片又一片的蠶絲取下,包裹在布裡放入大鍋子中,將小蘇打粉與南僑水晶肥皂加入沸水中清洗,這個步驟是去汙與脫膠,沒有脫膠的蠶絲會變硬,而且蓋起來也不暖和。

之後將蠶絲自布中打開,放入清水中洗滌,將膠洗淨,接著在自家前埕曬乾。到了製作蠶絲被的過程,則是會請鄰近的阿姨一起來幫忙,將蠶絲一片又一片拉展成與被子的面積一樣大小,而因為每個人手的力道不一,所以4個人要不時地換位子,讓每一邊蠶絲的厚薄度能達到均勻。

涂泉明不僅持續養蠶製被,更將農場轉型成為生態教育農場,讓小朋友能到他的農場認識蠶寶寶與蠶業,這也是他在近30年前遇到政府放棄蠶業時繼續堅持的初衷「把這個產業留下來,讓更多人知道」,而現在他的兒子也跟在他身邊學習,延續蠶農這一行在台灣的傳承。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