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魚以假亂真? 食藥署新DNA檢驗技術把關
2018/04/05 21:52
市售魚類經加工或切塊後難以從外觀辨別魚種,食藥署開發新式DNA分子生物鑑別檢驗技術,能快速辨別特定魚種,為消費者把關。(資料照)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切片切塊的魚肉和其他魚類加工製品,因為外觀形體改變造成魚種難以辨別,市售高價魚遭低價魚冒充的事件時有所聞,2015年就曾發生低價越南鯰魚混充魴魚大量流入市面的案例,兩者價差將近2倍。衛福部食藥署今(5)天表示,已開發新式DNA分子生物鑑別檢驗技術,能快速辨識多項魚種,避免魚類假冒混充事件一再發生,為消費者把關。
綜合媒體報導,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表示,傳統鑑別原料魚類物種主要是藉由外觀型態辨識,例如觀察魚體的特徵、大小、顏色與形狀等外部表徵。然而魚丸、魚鬆、魚排等產品是由魚體經加工製成,難以從外觀識別魚種,讓不肖業者可乘機「以假亂真」。
林澤揚說,過去要調查魚類加工品成分,必須先從衛生局追查供應商資料,作業時間長達數天至一週。而藉由DNA檢驗技術,可利用生物條碼進行魚種鑑定,檢體足夠時,1~2天就可得到結果,大幅縮短作業時間。這個檢驗技術目前可鑑別鳕魚(cod)、鰈魚(flatfish)及鯰魚(catfish)等11種魚種,並且已通過英國中央科學實驗室魚種鑑別能力試驗(FAPAS)。而其他魚種的鑑別技術也在持續開發中,利用科學方法避免消費糾紛,也為食品安全把關。
-
「殘留農藥」檢測只需3-5分鐘 擬對季節作物全面檢驗
-
代購保健食品不如仿冒? 驚動日本社長來台助警調查
-
年終獎金將入袋 永康鬧區最後3字頭一次購足3房
-
上海85度C以肉粉鬆替代肉鬆 遭罰70萬元
-
洗面乳洗淨力越強洗得越乾淨?食藥署這樣說......
-
蝙蝠俠ETF投資界超級英雄 00757純度最高、績效制霸
-
有效日期前的食物儘管放心吃下肚?食藥署這樣說......
-
挹注300萬改善 中市后里區重劃西路年前換新裝
-
抓得住另一半?APP即時定位、自動報備……網友嚇瘋:簡直電子腳鐐
-
濁水溪流域開放撿漂流木 拾獲註記漂流木還有報酬
-
南投春節停收垃圾時間出爐 大型垃圾預約清運注意時限
-
冰箱門連開5天! 強烈冷氣團低溫恐暴跌至5度
-
大林慈濟被控盜畫 原作李健儀之子:贗品不銷毀當證據嗎?
-
世展會「紅包傳愛」帛江科技響應關懷弱勢15年
-
宜蘭近海08:17發生規模3.4地震 最大震度4級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