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容器有風險 勤洗手可避險
2016/02/22 12:02
生活中充斥許多塑膠用品,長期使用者尿液中的雙酚A(BPA)濃度明顯高。提醒民眾,除了避免使用塑膠用品外,也應該養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記者林彥彤攝)
〔記者林彥彤/台北報導〕生活中充斥許多塑膠用品,舉凡餐具、塑膠瓶和保鮮膜等,經研究測試,長期使用者尿液中的雙酚A(BPA)濃度明顯高,過量接觸可能影響生殖能力與成長發育進而造成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董氏基金會提醒,除了避免使用塑膠用品外,也應該養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
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測試,77位大學生第一週使用不鏽鋼瓶喝冷飲,第二週則換成PC塑膠瓶(聚碳酸酯材質,PC);結果發現,改用PC塑膠瓶一週後,受試者尿液中的雙酚A(BPA)濃度比使用不鏽鋼水瓶時的濃度平均增加了69%。
雙酚A為環境賀爾蒙的一種,化學結構類似雌性激素,在體內會干擾性荷爾蒙特別是雌激素(estrogen)的功能。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並不是要熱才會釋放化學物質。另一項介入實驗中,針對30名女童要求避免接觸塑膠相關製品,除了少碰塑膠產品外,要求餐前洗手。結果顯示,確實做到的受測者,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有顯著下降。
我國衛生福利部,預計今年六月起全面實施要求塑膠食器須標示材質、耐熱溫度及重複性或一次使用等資訊。董氏基金會提醒,外食或外帶時也最好自備容器及購物袋,而因為生活中塑膠製品氾濫,用餐前洗手才可避免接觸環境賀爾蒙。
-
中國是主要風險!國泰金估明年GDP 2.1%
-
機車族車禍死亡風險 每多1歲增加3%
-
台灣燈會遊程與展演 邀您暢遊桃園
-
戴安全帽騎自行車 反而更危險?
-
貝萊德年度報告/台主權風險優 全球第五
-
地段稀缺價值 愛河灣景觀輕豪宅受寵
-
調查發現逾六成台灣人擔憂財務狀況
-
國外買房3提點 匯、賺、前盤點降風險
-
吸菸、喝酒、嚼檳榔 罹癌風險123倍
-
寒流來襲 台中氣象站:小年夜到初一低溫將跌破10度
-
竹市衛生所傳職場霸凌? 市府:未接獲相關申訴案件
-
美籍牧師陳義聖金髮碧眼用客語宣教 移民署頒發梅花卡
-
台南鹿耳社區送年菜助弱勢 分享物資到屏東來義
-
我國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創新高 有機耕作首度突破2萬公頃
-
宜蘭羅東夜市春節迎賓 8米高「蛇咪龍福」主燈亮相
-
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卡關? 葉丙成:僅1%經費被凍結
-
日月潭版「秋紅谷」!甩髒亂污名 變身精緻後花園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