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18-28 ℃

百年打鐵店 慢工出細活

百年打鐵店現在還以古早的「爐公」燒冶。(記者蔡百靈攝)

百年打鐵店現在還以古早的「爐公」燒冶。(記者蔡百靈攝)

2012/02/29 06:00

〔記者蔡百靈/新北報導〕新北市新莊廟街上有家百年打鐵店,至今堅持以傳統手工方式,製作各式農具、家庭或營業用刀具,歷經時代變遷、國人生活習慣改變及大量機械化衝擊,仍屹立不搖,第三代師傅王崇德說:「製刀雖是老行業,但禁得起千錘百鍊!」

這家「日日用打鐵店」,由第一代師傅王金磚所創立,至今有一百零四年歷史,「日日用」恰如其名,賣的就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刀類,由於產品精良,早期曾被封為「新莊打鐵王」,盛極一時。

王崇德說,阿公王金磚、父親王叔明都在「磨刀霍霍」中度過人生,他自小耳濡目染,也走上這一途艱辛的行業。

王崇德說,店內各式用刀,以白鐵或黑鐵內包鋼片,經過爐公燒冶、錘床打鐵、牛角砧做造型、焊接手把、敲刀形、焠火、上亮等程序後,每一把皆鋒利、耐用、有韌性,非量產的鋼刀所能比擬,如此耗時費工,價格自然比市售鋼刀貴,不過可用三、四十年不成問題。

王崇德說,製刀行業在民國六十年代前,因農業需求量大而開始興盛,六十到八十年代間為全盛時期,當時台灣各行各業急速發展,來自各地的訂單暴增,全家人天天製刀也供不應求。

不過,八十年代後,台灣經濟趨緩,加上工業化衝擊,讓製刀傳統產業面臨極大挑戰,至今已不復當年榮景,都是靠著老顧客口耳相傳、累積口碑。

王崇德說,「日日用打鐵店」見證了台灣經濟發展,也是傳產興衰的縮影,他深信,手工刀類品質是機械無法取代,「慢工出細活」的夕陽工業仍有存在的價值。

歷經時代變遷、大量機械化衝擊,王崇德至今仍堅持以傳統方式製作刀具。(記者蔡百靈攝)

歷經時代變遷、大量機械化衝擊,王崇德至今仍堅持以傳統方式製作刀具。(記者蔡百靈攝)

百年打鐵店師傅王崇德認為,製刀雖是老行業,但「慢工出細活」,禁得起市場的考驗。(記者蔡百靈攝)

百年打鐵店師傅王崇德認為,製刀雖是老行業,但「慢工出細活」,禁得起市場的考驗。(記者蔡百靈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