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發現腸胃潰瘍病因 2澳人獲諾貝爾醫學獎

2005/10/04 06:00

〔編譯羅彥傑╱綜合斯德哥爾摩三日外電報導〕澳洲科學家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與華倫(Robin Warren)因發現胃炎與腸胃潰瘍的主要病因為幽門螺旋桿菌而非壓力,三日榮獲二○○五年諾貝爾醫學獎。

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加洛琳斯卡研究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在聲明中說,六十八歲的馬歇爾與五十四歲的華倫敢於違背所謂潰瘍是由生活方式與壓力引起的主流知識教條,而在一九八二年做出重大且出人意表的發現,原來胃炎、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所造成。

聲明說:「由於馬歇爾與華倫的這項先驅發現,胃潰瘍疾病不再是一種慢性、時常讓人束手無策的狀況,而是可以透過抗生素短期治療和胃酸分泌抑制劑來治癒。」聲明指出,這一對科學家的發現,激勵了尋找微生物做為其他發炎疾病可能病因的努力。

人在西澳首府伯斯的馬歇爾在接受電話訪問時說:「很明顯的,這對投身醫學研究的人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華倫也表示,他對這項榮譽「感到很興奮,而且有一些飄飄然」。現在這一對搭檔正與家人在伯斯慶功。

馬歇爾是內德蘭的西澳大學研究員,而華倫曾在皇家柏斯醫院任職,一九九九年退休。兩人將可獲得一千萬克朗(約四千三百萬元台幣)的獎金、獎狀、金牌,以及十二月十日參加由瑞典國王主持、於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典禮。

加洛琳斯卡研究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成員諾爾馬克在宣布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記者會上說,馬歇爾甚至曾親自喝下培養出來的幽門螺旋桿菌,用自己的身體來測試研究假設。

加洛琳斯卡大學醫院的腸胃病學教授伊納森更進一步透露,馬歇爾為此還感染嚴重的胃炎,但症狀很快就消失。至於華倫,則是在胃潰瘍病患的胃部下半部觀察到這種小型彎曲狀細菌的第一人。

各大藥廠在發展胃潰瘍用藥時,對於這兩位澳洲科學家的研究也都密切注意。阿斯特捷利康藥廠發言人說,胃藥市場一年價值約二百億美元(約六千七百億台幣)。


開啟治癒腸胃潰瘍先機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研究幽門螺旋桿菌領域的人,很早就預測他們兩人會得獎,理由很簡單,因為在他們證實胃裡面有細菌前,胃潰瘍治療只能治標,無法治本﹔但現在,醫師能以抗生素治癒多數幽門桿菌引發的潰瘍。換句話說,這兩人不僅改變了觀念,也連帶影響後續十數年的治療方式﹗」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明賢指出,在馬歇爾以及華倫的研究成果出爐前,針對胃裡面究竟有沒有細菌,已經爭論了至少一百年。

雖然早在百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在狗以及人的胃裡有細菌,但沒有人成功分離出這些細菌,一般也都認為,應該是「死後污染」所致,因為畢竟胃裡面的pH值只有一到二,這麼酸的環境裡,很難想像居然有細菌能在裡面生存。

身為病理學家,華倫在許多人的胃切片中發現細菌,特別是一些潰瘍患者,但一直沒有著手進行研究,直到年輕的馬歇爾也發現這個現象,在華倫的贊同下開始著手培養,當時年僅三十多歲的馬歇爾,不但真的成功在體外培養出細菌,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他還把細菌吞下去,證實細菌會造成胃發炎。

吳明賢說,雖然兩個人的工作似乎到發現細菌就告一段落,後來其他關於幽門桿菌的重要研究都是出自他人之手,但當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公佈,凡是有幽門桿菌的潰瘍,都應該針對桿菌治療後,便已正式確立他們兩人的發現,扭轉了後續治療模式。而且不只是消化性潰瘍能治癒,包括胃淋巴瘤也可能在沒有開刀、化療的情況下消失,甚至與胃癌也有關,可知其研究影響之深遠。

台北榮總腸胃科主任張扶揚指出,過去醫界認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是因胃酸過多,華倫和馬歇爾的研究使得治療方向從減少壓力,改善胃酸,轉成目前的滅菌。也間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一直到三合一療法出現,更改善了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治療效果。馬歇爾和華倫的得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國際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