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長毛象滅絕之謎! 研究曝:恐是運氣差

西伯利亞外海蘭格爾島上,最後一批長毛象模擬圖。(路透)

西伯利亞外海蘭格爾島上,最後一批長毛象模擬圖。(路透)

2024/06/29 08:03

首次上稿 01:50
更新時間 08:03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分析大約4000年前,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後一批」長毛象的基因,檢視該族群滅絕可能原因,包括近親繁殖、有害基因突變和基因多樣性減少等的可能性,結論卻認為,這些都不太可能導致長毛象滅絕。這項研究加深長毛象滅絕之謎。

距今約1萬年前,地球最近一次冰河期結束,海平面因全球暖化上升,在西伯利亞外海蘭格爾島(Wrangel Island)上的長毛象,因此與大陸上的長毛象分隔開來。據信大陸上的長毛象先滅絕,島上的長毛象由於當地氣溫仍夠低,多存活一段時間,但群數量非常少,約200到300隻,到4000年前全數死亡,宣告這種動物的悲慘命運結局。

過去的基因分析顯示,該島上長毛象近親繁殖嚴重,基因多樣性低,很可能因此長期健康不良。但是27日在「細胞(Cell)」期刊發表的這項研究,令人意外地發現,這種遺傳瓶頸,並非是最後一批長毛象滅絕的原因。

瑞典斯德哥爾摩古遺傳學中心演化遺傳學家達蘭(Love Dalen)說,「我們現在能有信心地否定,這個族群只是因為太規模太小,註定因為遺傳因素走向滅亡這種觀點」。報告第一作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演化遺傳學家德哈斯克(Marianne Dehasque)說,「這意味著另有原因,而且非常突然,造成這個族群崩潰」。

研究分析21份、時間橫跨5萬年的長毛象基因組,其中14份取自蘭格爾島、7份為出現族群瓶頸前的大陸上長毛象基因。島上長毛象基因組顯示,島上族群從最初頂多8隻,在約600年期間歷經20代繁衍,擴大到2、300隻,然後維持穩定。

研究發現一群攸關免疫系統的基因多樣性減少,不過,儘管長毛象緩慢地累積輕度不良基因突變,但是最有害的基因缺陷卻漸漸消失,原因顯然是攜帶這些缺陷的個體,比較不可能存活和繁衍後代。

達蘭說,若是因為近親繁殖、低基因多樣性或者有害基因突變造成族群滅絕,族群規模應該會逐漸減少,「但是我們所見的情況並非如此,在這批長毛象孤立生存在島上的6000年間,其近親繁殖程度或者基因多樣性幾乎沒有變化,這表示族群規模在時間推移過程中維持穩定」。

人類的獵捕顯然也不是罪魁禍首。達蘭說,「從考古證據來看,人類直到長毛象滅絕400年後才抵達」,沒有人類曾與島上長毛象互動的蛛絲馬跡。

他說,可能由鳥類帶進島上的傳染性疾病,又或者是一場苔原大火、火山灰或者一段氣候真的很糟糕的季節,造成島上植物生長不良,「換句話說,在我看來,或許長毛象就是運氣差」,也許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使島上長毛象死亡殆盡,「若非如此,也許我們今天還能看到長毛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國際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

熱門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