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文革正上演?《日經》專欄:習近平仍不信賴民企 投資中國科技業不安全
馬雲回到中國不能改變監管風險,將持續對創新造成寒蟬效應的事實。(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前貝萊德董事總經理、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國際金融記者桑曉霓(Henny Sender)警告,一些投資人一頭熱的投資中國人工智慧(AI)、生物技術、新能源、量子運算、機器人與半導體等「硬科技」新創公司,然而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終結中國消費性網路產業的黃金年代後,沒有跡象顯示,再次投資中國科技業是安全的,問題在於習近平仍不信賴民營企業。
桑曉霓投書《日本經濟新聞》說,三月底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回到杭州故鄉,以及該集團改成6家個別公司的消息,讓投資人欣喜雀悅。
該發展顯示,市場利益與中國共產黨的利益有時會不謀而合,但這沒有改變根本的事實,亦即中國消費性網路領域的民營企業,其存在與市場價值取決於中共的支配。中國一點也沒有要放棄依據其意願塑造這些企業的決心,而這個黨的行動並不優先考量投資人的利益。
過去幾年中國對網路公司的監管打壓,令許多企業家發現置身海外較為自在。但隨著馬雲回國,該情況似乎正在改變,然而一個殘酷真相是,中國的監管風險將持續對創新造成寒蟬效應。
雖然北京透過國家基金與國企,資助與鼓勵研發的努力,已在航太等領域取得成果,但這些領域是例外,越來越多人憂心,讓私人金流相形見絀的龐大國家資金,正扭曲資本的配置,國家的優先順位很少反映基本競爭優勢。
該文說,習近平對民營企業、私人資本與自由運作的資本市場的不信任必然有其後果,其中包括擴大美中在一系列技術上的差距。總部設在香港的投資公司Central Asset Management創辦人Eddie Tam說,「我們正目睹一場數位文化大革命」。
文章警告,投資人必須接受中國消費性網路部門的黃金年代已經結束的現實。一些投資人現在轉進(AI)、生物技術、新能源、量子運算、機器人與半導體等「硬科技」新創公司。但這些是危險賭注。
即使百度的文言一心(Ernie)表現不如ChatGPT,許多中國投資人相信生成式AI工具與消費性技術的結合將成為獲利可圖的投資機會,一如在美國,不過這或許是一廂情願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