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戰爭與和平」露餡
「戰爭與和平」彷彿已經成為特定政黨公然扛起的招牌。(資料照)
記者鄒景雯/特稿
台灣民主化之後,每四年都有一次各方勢力匯入的政治角力大賽登場,二○二四這次,相當特殊的一點是:早在二○二二年底就提前出現了「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此類選舉詞彙,試圖對於台灣大選進行政黨定調與選戰操作。從時間點看,其與該年十月中共召開二十大確認帝制,應該不是巧合。延續到今年,這股聲量的頻率日益整齊且密集,儼然已經成為非常敏感的關鍵詞。
之所以稱其敏感,在於「戰爭」這個用語,脅迫性十足,在民主台灣並不見容,更非主流思想。會把「戰爭」與「和平」兩者對立起來,並亟欲在「數人頭」代替「砍人頭」和平的投票行為中置換概念,這本身就充滿了矛盾,甚至是一種訛詐;由此不難溯源其「出處」究竟從何而來?都是什麼樣的人積極呼應並力意擴散此一說法?從而可以歸納出其代表何方的利益?
搜尋最近一波在台灣出現「『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之提法,應始於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去年十月十六日於二十大開幕報告的牽引。習在涉台部分的描述是:「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份子及其分裂活動。」隨即在第二天,立刻有人透過座談會延伸:今後將是戰爭與和平的抉擇點。此一「解讀」,從學界浸入政界,當屬去年十一月縣市長選舉前夕,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所謂:二○二四將是一場「戰爭與和平」的對決,選擇國民黨就是選擇和平。繼之,則是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在今年元旦活動指稱:明年總統選舉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而後,藍營立委、名嘴喧騰者眾,尚在爭取「徵召」的參選人前天甚至以此為題發表演說,「戰爭與和平」彷彿已經成為特定政黨公然扛起的招牌。
「『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最大的不當,在於這是在打恐嚇牌。在民主國家,政黨與政客理應以服務人民而存在,既然以服務為目的,人民是主人,政客即為公僕,豈有來應徵為僕人者威脅主人,「不用我,你就沒好下場」,或是「隔壁就會宰了你」的道理?
其次要問對選民打恐嚇牌有沒有用?近日有個最新民調數字值得這些政治精算家參考,那就是剛從美國訪問回來的蔡英文總統,雖然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仍獲得過半的正面評價,執政滿意度比上個月還呈現上升趨勢。這個調查結果有其意義,首先在於這是民意對於當前政治環境與政策路線的反映,表示多數國人支持這個方向與這個選擇;其次,這是只剩一年任期、進入跛鴨總統階段的好感溫度計,如果對照馬英九在二○一四年第二任剛開始未久,民調支持就下墜到十八趴的景況,就知道箇中的巨大差距,以及支撐的力道何在。很清楚地,當時急速政經西行的狂飆,並未給人民帶來安全感,反而爆發攻佔國會的強烈示威運動。
台灣前後十年穩定的民意結構,其實已經說明:二三○○萬人都崇尚和平,但如果非要被迫在「被共產黨統治」與「武裝力抗自保」二者中做選擇,多數人反對前者,主張後者。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後者的比例愈來愈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有政黨與政客以為用「戰爭」,就可以喝令大家接受共產黨,有助於在台灣拿選票,實在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