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13-17 ℃

新救難艦僅救援水下300呎 立委:潛艦出事等美日伸援?

海軍曾對外說明國國造計畫,此為新型救難艦規劃圖。(記者羅添斌翻攝)

海軍曾對外說明國國造計畫,此為新型救難艦規劃圖。(記者羅添斌翻攝)

2019/03/31 18:15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潛艦國造的首艘艦預計在2024年下水,2025年成軍,海軍籌建的新型救難艦規劃在2023年即可交船,但據資深軍方官員指出,我國目前欠缺潛艦救難能力,即便是新建的救難艦,水下救援能力也有限,最多只在水下300呎左右,未來若是發生潛艦事故,仍要尋求美日等國的救援協助。

海軍規劃以36億5800萬元經費,建造一艘新型的救難艦,其中,載台的建造經費達到30億7500萬元,籌建新型救難艦規畫今年為合約設計階段,2020年開始施工建造,2023年完工交船。

民進黨立委蔡適應在審查國防部今年度預算時,就曾對我國缺乏足夠的潛艦救難力量提出質疑。他認為,我國目前雖具備簡略的淺海救援能量,但完全不具有深海潛艦救援能量,包括大型作業井、DSRV救難潛艇、DDS深海潛水裝置以及減壓艙室等等都缺乏,等到我國潛艦國造政策陸續落實後,若發生潛艦事故,台灣救援行動若都還要依靠美國日本協助,在關鍵時刻恐有時效不及之處。

軍方官員對此表示,新籌建的救難艦的確只具備潛水醫療作業及有限的潛艦深海救援能量,救援深度約在水下300呎以內,救難艦的規劃並未規劃潛艦救難相關能力,但軍方會加以檢討,並且納入「後續艦」的功能規劃當中。

官員說,新型救難艦為多功能型救難艦,配備簡易醫務室,可實施緊急醫療作業,執行人道救援任務;此外,我國目前沒有具備拖帶萬噸級貨輪或是商船的能量,新型救難艦則可以執行拖帶3萬噸到10萬噸艦船的能力,對建立國內大型船舶拖帶能量有重大幫助。

去年敦睦艦隊的文宣館上,曾展示國艦國造說明圖,其中包括新型救難艦在內。(記者羅添斌攝)

去年敦睦艦隊的文宣館上,曾展示國艦國造說明圖,其中包括新型救難艦在內。(記者羅添斌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impression
政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關閉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