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士凋零 反共口號隱沒歷史洪流
反共義士潘海波秀出身上的刺青,手臂、胸前有「反共抗俄」、「效忠黨國」等字樣。(記者張安蕎攝)
記者張安蕎/專題報導
韓戰中被俘虜的一萬四千多名中國志願軍,為了逃離共產專制、投奔自由,不惜在前胸後背刺上反共標語,割破手指畫中華民國國旗,以示赤膽忠心,他們在民國四十三年的一月廿三日來到台灣,這一天被訂為「一二三自由日」,志願軍們也被冠上「反共義士」的稱呼。
安置三峽台北榮家 數千義士僅存92人
本報尋訪第一批來台的反共義士,當年多安置在三峽區白雞山的「反共義士生產輔導所」,如今已改為台北榮民之家,數千位義士也僅剩九十二位,血旗、軍服與大量的歷史相片珍藏於此,但除了偶爾到訪的官員外,這些韓戰文物鮮少再被提起,現年九十歲、操著一口濃厚四川口音的反共義士郭仕高,指著其中一幅畫作《義士抗拒洗腦終獲自由》說,這是在俘虜營中,士兵們被要求作選擇,去中國的走左邊,去台灣的走右邊,「我生在中華民國,當然是想要到台灣來。」
年少從軍赤膽忠心 飄蕩來台平淡度日
郭仕高大方地撩起上衣,秀出他胸前及手臂上的刺青,「反共抗俄」、「誓雪國恥」與中華民國國旗,雖然色澤已淡化,但戰爭的經歷難以抹滅,出生在農家的他,十八歲加入國軍,參與抗日戰爭,一年不到日本投降,返回老家後,才發現四川已淪陷,他被共軍派去參加抗美援朝,「過了鴨綠江後到達陣地,才一週,一百二十人便只剩三十人!」
被美軍俘虜、輾轉來台時,他年僅廿八歲,戰爭在他的顏面留下傷痕,失去親人依靠的他,始終孤絕一身,未曾娶妻,投入海軍三年退役後,便開始四處做苦工,直到五十四歲來到台北榮家,一住便是三十多個年頭,如今很少再提韓戰、自由日,只是打牌、修剪花草打發日子,「反共?那是政治口號而已!」
現年八十四歲的反共義士潘海波,手臂、胸前也分別刺了「反共抗俄」、「效忠黨國」的字樣,他笑說自己原名潘宗樹,十多歲便離家討生活,加入軍隊時,他給自己改名為海波,沒想到真人如其名,來到台灣後分發至海軍,開始四處飄蕩的日子,參與過八二三砲戰,三十九歲退役,又改跑商船,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
當年英雄象徵 如今變成尷尬的存在
「我跑了幾十個國家,就是不回去大陸;我賺過很多錢,但是從來不存錢。」經歷過動盪的年代,失去家人的苦痛,他說:「人生,得過且過吧!」就像海中的孤舟,不再為何人靠岸。六十七歲入住台北榮家後,潘海波平日裡最大的興趣就是唱歌,多次在榮民藝能競賽中得獎,但他最愛的還是民國初期的老上海曲調,「周璇、白光的歌曲沒有一首我不會唱的。」
隨著兩岸局勢越來越密切,一二三自由日已改為世界自由日,國共兩黨領導人已握手言歡,反共義士從一個象徵榮耀、英雄、復國希望的名詞,變成一個尷尬的存在,如今的反共義士還有反共意識嗎?潘海波說:「能夠呼吸,能夠活下來,就是賺到,我只希望每個人活得愉快,不要再有戰爭了。」
現年90歲的反共義士郭仕高,18歲就加入國軍,在韓戰中被美軍俘虜時,刺下「反共抗俄」、「誓雪國恥」與中華民國國旗的紋身。(記者張安蕎攝)
台北榮民之家珍藏著反共義士在俘虜營中,以血製的中華民國國旗,象徵著他們的赤膽忠心。(記者張安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