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海螺聲響起 喚醒牽罟新生命

遊客參與牽罟作業體驗,捕撈到長嘴的青魚,興奮的拍照。(記者俞肇福攝)

遊客參與牽罟作業體驗,捕撈到長嘴的青魚,興奮的拍照。(記者俞肇福攝)

2015/08/23 08:00

萬里加投社區傳文化

記者俞肇福/專題報導

因為數年前攝影人士參加國家地理雜誌攝影比賽摘金,讓新北市金山地區「蹦火仔」捕魚作業重新喚起國人注意;但同屬古老傳統捕魚作業的「牽罟」捕魚卻少為人知,萬里區加投社區理事長許修逸不希望先民文化資產在這代終結,透過培訓計畫讓年輕人接手,希望透過體驗活動,讓外人了解什麼是「牽罟文化」,讓先民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夠保留。

許修逸的父親許清貞今年七十五歲,可算是當地「牽罟文化」的耆老,許清貞說牽罟可以遠溯清代,他在小時候就跟村子裡長輩一起下海牽罟,由於牽罟使用曳地網,因此以平整型的沙灘為主;全盛時期村子裡有十二艘舢舨,每艘必須使用廿人,等於有一百多人在從事牽罟。

許清貞說,電廠興建讓漁獲量減少、年輕人逐漸外流,舢舨漁船被政府和台電陸續補償收購,目前全村子裡只剩兩艘舢舨船與一群老人。

許修逸表示,所謂「牽罟」,以一艘舢舨船與一群人共同作業,帶頭的人會吹海螺號召同夥集合,準備出海;舢舨船將曳地網載到外海並撒下,而曳地網的兩端則先固定在岸邊,當曳地網放下後,岸上的人分兩側慢慢拉回繩索,魚群則被圍住,逐漸跑入曳地網尾部的口袋內,船上的人吹海螺來通知岸邊的數十人,用力平均拉。

攜手大鵬里推動課程

許清貞說,凡是參與「牽罟」者都能平均分到現場撈到的魚貨,但以掌舵者可以分最多;許清貞回憶過往說,以前捕獲的魚類有青旗魚、硬尾仔、白帶魚、竹筴魚、紅紺等,甚至還捕獲過海龜。

許修逸表示,如果再不設法保存,這項古老的捕魚文化可能就要隨著長者老去而消失,不希望讓先民文化智慧在這代絕跡,因此他和大鵬里長李崇敬討論,計畫推動一系列的牽罟文化教育和保存,從六月底開始課程培訓,邀請專家學者和耆老,從種子解說導覽員培訓起,為「牽罟」文化留下種子,期盼能讓「牽罟」捕魚作業重現昔日盛況。

參與牽罟作業的漁民與體驗的民眾,看著漁網內捕撈起的魚貨。(記者俞肇福攝)

參與牽罟作業的漁民與體驗的民眾,看著漁網內捕撈起的魚貨。(記者俞肇福攝)

許清貞(左一)許修逸(左二)父子二人,致力於牽罟文化的保存和推廣。(記者俞肇福攝)

許清貞(左一)許修逸(左二)父子二人,致力於牽罟文化的保存和推廣。(記者俞肇福攝)

萬里加投社區的牽罟捕魚,吸引都會民眾前來參與體驗。(記者俞肇福攝)

萬里加投社區的牽罟捕魚,吸引都會民眾前來參與體驗。(記者俞肇福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