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件學生設計作品 獲國際賽肯定
教育部鼓勵學生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增廣視野,昨日表揚今年度獲國際肯定的156件作品。(教育部提供)
〔記者林曉雲、楊綿傑/台北報導〕AI數位時代,教育重視創新教學和接軌國際。不管是藝術設計教育或大學通識教育,教育部鼓勵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前進世界。教育部政次葉丙成昨表示,參加國際競賽除了能對國際水準有所認知,更能清楚未來前進的方向,還可藉此了解自身的實力以加強自信,非常鼓勵學子持續走入世界。
葉丙成:學生增加自信
一五六件我國學生的藝術與設計類作品,獲得今年五十九項國際競賽的肯定,包括數位動畫、工藝設計等七類。葉丙成表示,參加國際競賽就有機會看到別人有多厲害,以及了解國際水準,更知道自己要往什麼方向前進,同時還可知悉本身的能力,許多優秀學生缺少一份自信,參加比賽後就會知道自己還不錯,自信很重要。
便攜式臨時淋浴系統 可因應不同難民營
南台科技大學學生陳世祐、盧宛廷、曾紹峻、楊宗勳及林秉翰的作品「便攜式臨時救難淋浴系統」,小體積便於攜帶,組裝後能多人共用,可因應不同的難民營環境,獲美國國際設計傑出獎銀獎。
難民循環紙箱 摺成馬桶可種蔬菜
另台北教育大學學生林仲威、薛凱潔、陳昱廷及常勛宇的作品「難民循環紙箱」,多功能物資紙箱可摺成簡易式馬桶,兩側種子層栽種出蔬菜,解決環境衛生與糧食問題,曾獲德國紅點品牌暨傳達設計大獎最佳設計獎。
此外,大學通識教育向來被認為是大補帖,但政治大學副教授林質心、勤益科技大學副教授施盈佑、逢甲大學副教授謝銘峯、東南科技大學教授王玫及南華大學教授林俊宏,推動跨域創新教學,強調通識教育是向真實社會學習,打破大補帖的刻板印象,昨獲教育部長鄭英耀頒獎,各獲卅萬元獎金。
大學通識教育跨域創新 打破大補帖刻板印象
鄭英耀表示,通識教育是大學的心臟,AI時代已非單科知識可因應,培育跨域人才益顯重要,獲獎老師用建築跨域音樂創新教學,或透過桌遊發現文學之美,不是只教知識,更教生命,令人感動。
林俊宏將教室改造為「生活實驗室」,用創意消滅有害植物「布袋蓮」,連續九年帶學生去泰國移地教學,他表示,不是手心向下去做志工,而是手心向左、一起握握手,共同做社會實踐。
教育部長鄭英耀(左三)表揚5位傑出通識教師獎得主,包括南華大學教授林俊宏(右起)、政大副教授林質心、逢甲大學副教授謝銘峯、東南科大教授王玫、勤益科大副教授施盈佑。(記者林曉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