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急迫的給」醫界建議先支付救命藥

癌藥基金明年50億元先上路,醫界認為使用上須「挑急迫的給」,建議3大類優先。圖為低劑量電腦斷層,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資料照,北榮提供)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癌藥基金明年五十億元先上路,醫界認為使用上須「挑急迫的給」,建議優先支付健保已給付基因檢測卻未提供對應用藥、國際指引列一線治療但健保尚未給付項目、國外初步證實有效但難以在台再做臨床試驗藥品,或蒐集臨床證據後可能有改變的藥物等。
癌症防治領域專長的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坦言,五十億元真的不多,須先挑急迫、有意義的給。建議三大類優先,首先補足健保給付基因檢測卻未提供對應用藥的缺口,像是胰臟癌檢出BRCA1/2基因突變,健保未給付有效藥品,等於花幾萬元檢測但沒藥給患者用,病人只能等死,這類人數不多,應盡快評估。
其次是肺癌無基因突變病人,國際指引已將免疫治療列一線治療,國內健保卻未給付,可先支付救命。還有國外初步證實有效但只走到二期臨床試驗的部分藥品,也可先支付,利用兩年期間蒐集療效證據,再評估是否納健保。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表示,回歸癌藥基金暫時性支付本質,藥品是否列入支付,要考量與直接健保給付有無差異,包含目前資料不齊、效益不明,以及用藥人數不確定,無法掌握健保財務衝擊的品項,比較適合先走癌藥基金支付,等蒐集資料釐清後,再來評估是否進入健保大水庫。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則指出,病友最期待癌藥基金用於通過三期臨床試驗有確效,且是國際指引建議用藥,或現有治療方式不具良好療效,已有可突破治癒率的新藥。
病友盼納入社會成本考量
劉桓睿也認為,審議委員會應有病友代表,且不應僅衡量財務,否則「所有新藥都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太貴了,建議參考國外納入用藥後是否可自理生活、家人不用聘請看護或為照顧癌友停職產生經濟損失等社會成本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