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19年癌症死因之首 楊泮池籲設國家型肺癌辦公室/目標2030前達成早期篩檢人數、5年存活率均倍增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呼籲成立「國家型肺癌辦公室」。(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高醫療支出、高死亡人數的「肺癌」成新國病,連續十九年為癌症死因之首,六成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呼籲政府成立「國家型肺癌辦公室」加大防治力道。他並指出,健保給付晚期患者使用新藥過慢,應加速與國際標準治療接軌,期盼達成「二○三○年前肺癌早期篩檢人數、整體五年存活率、第四期存活率均倍增」目標。
楊泮池出席「亞太肺癌防治圓桌高峰會—台日韓專家座談」時表示,亞洲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與吸菸男性一樣高,台灣女性患者九十四%未吸菸,而是多有家族史,因而大幅改善菸害,罹病人數仍降不下來。
近年每五名癌症死亡就有一名死於肺癌,去年奪走上萬條人命。楊泮池強調,改善存活率須全面強化篩檢與治療策略,擴大早期發現與強化晚期治療,不同對象有不同防治措施,建議比照肝癌成立「國家型肺癌辦公室」。
國健署長吳昭軍說,台灣肺癌個案早期占卅三.四%,晚期達六十二.九%,第一期五年存活率九十四.三%,第四期驟減至十二.六%,翻轉期別是關鍵。去年七月啟動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今年九月廿六日有六.四萬人篩檢,確診肺癌七二七人,早期占八十五.七%。他呼應楊泮池建議,盼二○三○年肺癌早期診斷、整體五年存活率均倍增,未來考慮引進人工智慧輔助判讀篩檢結果,提高精準性。
去年醫療費用224億 居癌症之首
去年肺癌醫療費用二二四億元為各癌之首,藥費就占一一六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第一期患者一年費用十萬元,第四期四十三萬元,早期診斷可減少健保財務壓力,已推動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建立機構主動追蹤篩陽個案,並結合健康存摺提醒民眾。
不過,翻轉期別需要時間,現階段治療面的新藥門檻仍要降低。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指出,新藥取得健保支付等待期平均兩年,至今很多標靶藥物未給付,免疫藥物使用也處處侷限,自費藥價居高不下,有錢人可治病,窮人只能放棄。
健保署:明年新藥經費倍增
石崇良強調會加速新藥納保,已發展暫時性支付制度,並規劃成立專責辦公室強化醫療科技評估(HTA),且明年新藥經費預計倍增,包含暫時性支付可達六十億元,未來也盼額外預算成立癌症新藥基金。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左四)等多位專家出席「亞太肺癌防治圓桌高峰會—台日韓專家座談」。(記者林惠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