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門聖母廟 10月18日啟動萬人糊春牛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18日起將開放民眾糊春牛,並在簽名板留下大名共同見證傳承文化的重要時刻。(記者王姝琇攝)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18日起將開放民眾糊春牛,並在簽名板留下大名共同見證傳承文化的重要時刻。(記者王姝琇攝)](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3/10/02/185.jpg)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18日起將開放民眾糊春牛,並在簽名板留下大名共同見證傳承文化的重要時刻。(記者王姝琇攝)
〔記者王姝琇/台南報導〕四十餘年來首開先例,台南市定民俗「土城仔迎春牛」每年吸引數十萬人朝聖,明年的「甲辰年春牛」首度開放民眾參與製作,希望達成「萬人糊春牛」目標。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昨日舉辦「甲辰年春牛」稟天開工祭儀、著手製作春牛骨架,預計十八日起用以宣紙製成的「春牛肉」進行糊春牛,邀大眾共同傳承文化、締造記錄。
傳統工藝師示範教學剖竹、綁春牛
聖母廟昨日舉辨甲辰年春牛稟天開工祭儀,主委王增榮偕同文化局副局長陳修程擔任主祭,眾人齊撚「紙撚釘」象徵開工大吉,隨後由傳統工藝糊紙保存者吳文進示範教學剖竹、撚紙釘、綁春牛,文化局長謝仕淵也加入,過程十分有趣。
春牛圖是古時用來預知當年天氣、降雨量、干支、五行、農作收成等資料的圖鑑。甲辰年春牛,外觀高四尺、長八尺、牛尾一尺二寸,頭青、身黃、腹紅,角、耳、尾黃,脛黃、蹄青。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面如童子像,青衣、白腰帶。
摸春牛象徵春耕開始 祈求心想事成
王增榮表示,古人製作春牛,讓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典中以彩杖鞭策,象徵春耕的開始,現代演變成「摸春牛」,意在學習牛的勤奮精神,並祈求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迎春牛」傳承超過四十年,吳文進過去連續為聖母廟製作了廿三尊春牛,甲辰年希望能以更有意義的方式傳承「春牛」與「糊紙」文化,開放眾人一起糊春牛、種福田。
廟方表示,「甲辰年春牛」預計十七日完成春牛骨架製作,十八日起開放民眾以宣紙製成的「春牛肉」進行糊春牛,希望達成「萬人糊春牛」目標,並設置簽名板讓參與者留下大名,共同見證傳承文化的重要時刻;明年二月七日稟天入寶,農曆大年初一起摸春牛祈福,二月廿四日(元宵節)在東門城舉行「迎春禮」祭天儀式,之後迓春牛踩街、祭芒神鞭春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