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前瞻淨零科技 今年51研究案上路

國科會112年
淨零排放研究計畫案統計

國科會112年 淨零排放研究計畫案統計

2023/10/01 05:30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我國訂下二○五○淨零轉型目標,國科會亦緊鑼密鼓推動科研發展,日前審定最新一一二年淨零減碳相關前瞻科技與實踐研究計畫,全國共五十一案,其中十五案為碳捕捉再利用、三案為碳封存,兩項相加占比達三成五居冠,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分析,我化學化工人才濟濟,且「負碳技術」成本低又具高減碳效益,因社會需求驅動發展。

負碳技術 成本低又高效益

國科會統計,一一二年「淨零排放」基於二○五○淨零減碳之前瞻性科技開發與實踐規劃研究計畫,共五十一案過審,其中氫能八案、碳捕捉再利用十五案、海洋能三案、儲能與電網系統五案、碳封存三案、社會科學十案、其他前瞻科技七案,總經費近四.五億元。

把碳抓下來 需催化劑合成

林敏聰指出,其中碳捕捉再利用與碳封存(合稱CCUS)合計十八案,占比三成五,是各領域之冠,是因為未來不論如何節能減碳,工業民生總會排碳,CCUS是負碳技術「把碳抓下來」,具減碳前瞻性。同時台灣化學及化工領域人才較多,碳捕捉技術需靠「催化劑」合成,不少學者長期鑽研,CCUS也被視為邁向淨零的最後一哩路。

林敏聰分析,國內碳捕捉發展主要分:前瞻薄膜碳捕捉、藻類微生物固碳兩類,碳再利用則是靠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變成具高附加價值的碳氫化合物,再投入工業製程,如中研院研發「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等;碳封存則要找方法將大量固化的二氧化碳儲存,但國內尚需地質探勘與社會溝通,研究案不多。

林敏聰說,前瞻科研之外,CCUS還需上中下游整合,如經濟部推動國企示範相關先導實驗或跨部會計畫,更重要還有法規面,如環境部藉由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在盤點國際碳封存相關管理制度。

目前淨零計畫案首期希望加速技術落地,但林敏聰不忘提醒:「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論證也很重要!」要全面了解經濟、技術、地質、社會生活、環境等,才有最佳策略,藉社會溝通新科研的安全性與生態保育,最終由社會需求驅動科技發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