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不一樣的清明節/回教徒墳前追思不上香

2007/04/05 06:00

〔記者陳璟民/台北報導〕清明節,許多國人都會到祖墳或靈骨樓弔祭往生者,回教徒基於教義、聖訓(先知穆罕默德的教誨)等,嚴禁有火化亡者、準備供品、上香祭拜等行為,因此回教徒即使利用清明節假期到亡者墳前追思,不會帶鮮花素果,更不會上香祭拜。

對於回教徒來說,一年只有兩個節日,一是忠孝節(宰牲節),一是開齋節,都與宗教有關,沒有其他類似漢人清明節的節日。清真寺顧問馬孝棋說,回教徒不拜偶像,不請電子花車、不拜亡者,不看風水找墓地,因亡者已矣,自身難保,無從保護生者,親友不能嚎啕大哭、披麻帶孝、燒紙錢。

台北清真寺董事會董事長馬超彥說,人的生、死都是真主安拉的安排,生在今世接受考驗,後世重新復活,安拉會獎懲善惡,善者上天堂,惡者送到「火獄」接受懲罰。

穆斯林禁止火化亡者

馬超彥說,回教徒為了死後不下火獄,活著的時候恪守教義、聖訓來做人做事,最常用的祈禱詞是「祈求真主賜予今、後兩世的順利,脫離火獄的刑罰」。

清真寺顧問馬孝棋曾撰文強調,穆斯林禁止火化亡者,堅持土葬,是因亡者的靈魂仍飄浮在軀體之上,一旦火化,靈魂也被焚燒,會痛不欲生,自願火葬者不得進入天堂。

馬孝棋介紹,回教亡者的墳墓面積不大,且可採「一墓多葬」的利用方式,條件是亡者遺體及骨骼化朽在土壤多年後起骨(類似撿骨),再用白布包裹,埋葬在原墓穴之下,騰空的位子上鋪設新土,讓新的亡者進駐,這也符合節葬、避免與活人爭地的觀念。


「祖母的眼淚」 網友介紹穆斯林殯禮風俗

〔記者陳璟民/台北報導〕人生歷程必有生老病死,信仰伊斯蘭教(回教)的穆斯林(回教徒)認為,這一切都是真主安拉(阿拉)的安排,穆斯林遵循伊斯蘭教義來處理喪葬事宜的原則與程序,與其他宗教信仰者的風俗截然不同。

去年底,網友莊凱程在部落格發表「舅公的殯禮,祖母的眼淚」文章,描述陪同高齡九十三歲的祖母,到台北清真寺送別舅公回歸真主安拉的過程,文情並茂,獲得許多回響。

莊凱程除扼要敘述當時的景況,還介紹伊斯蘭的喪葬風俗。比如,莊凱程指出,穆斯林為避免亡者遺體腐化而污染環境,減輕家屬精神與物質的負擔,喪期不超過三天。

莊的舅公在過世三日內遇到主麻禮拜(穆斯林每週五中午聚禮),在教徒們共同祈禱下進行殯禮,隨後發葬六張犁回教公墓。

莊所拍攝且貼在部落格的照片中,有其祖母佇立在清真寺門口的背影,圖說「祖母像是等待什麼,一輩子一同禮拜的親弟弟,再也不會來了」,將其祖母哀思手足情誼的氣氛表露無遺。

清真寺顧問馬孝棋認為莊凱程在部落格發表文章,有追本溯源的精神,他鼓勵更多人與該寺及穆斯林多接觸,就能更了解伊斯蘭教義、傳統與禮儀等。

莊凱程的部落格網址: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9347154。


劉文雄:死亡是將生命歸回真主

〔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研究室掛著可蘭經文的親民黨立委劉文雄,是目前少數保持穆斯林身分的現任立委。外型剽悍、流著邊疆民族血統的劉文雄,與絕大多數的回教徒相同,從不避諱大談生死觀,他說:「死亡,就是將生命歸回真主安拉!」

劉文雄表示,他的遠祖來自於突厥族,屬於邊疆的回族體系,大約百年前搬到河南開封,承襲一貫的回教信仰,整個家族都是回教徒。至今劉仍會定期到清真寺禮拜,但有關戒酒、每天定時祈禱等教規,他則說:「政治人物要入境隨俗。」

對於回教徒的生死觀,劉文雄直言,回教徒對死的態度是樂觀的,沒有恐懼,相信一切按真主安拉的指示,最終將回到安拉身邊,也就是所謂的「歸真」。

回教徒認為火是一種刑罰,所以不使用火葬,劉文雄透露,兩、三年前他在中國的親戚長輩往生,對岸採行火葬政策,與回教習俗相違背,家屬透過管道找他幫忙,希望疏通中國官員同意土葬,最後在官員通融下,維持了回教徒的尊嚴。


掃墓日 各族群習俗不同

同時具有節氣與民俗雙重意義的清明,是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或春分後十五天,雖然傳統社會習慣以陰曆來作息,但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為主,跟西曆一樣,是用來調和陰曆的不足,因此無論如何算,清明節都會落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至於這兩天差別在於西曆二月是否閏月。

漳州人寒食節掃墓

雖然這一天被訂為民族掃墓節,但只有祖先從泉州來的人才會在清明節這天掃墓,漳州人則是在農曆三月三日的寒食節,客家人則在元宵節到寒食節間掃墓。

客家人掃墓放鞭炮

閩客掃墓最大的不同在於,客家人會在掃墓結束時放鞭炮,閩南人則不會。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台灣土地有限情況下,多數人把屍骨寄放在納骨塔而非土墳,許多傳統儀式都已經改變了。

(資料來源:台灣常民文化學會理事長劉還月,整理:記者鍾麗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