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嘉邑造橋53載 水泥橋遺跡見證行善史

    高齡105歲人瑞盧林金阿嬤身體仍硬朗,到工地堅持要做工耙砂土。
(記者丁偉杰翻攝)

    高齡105歲人瑞盧林金阿嬤身體仍硬朗,到工地堅持要做工耙砂土。 (記者丁偉杰翻攝)

    2018/02/15 06:00

    小額捐款百元奇蹟 共造570座橋樑 最近找到第一座橋

    〔記者丁偉杰/嘉市報導〕嘉義市嘉邑行善團創立已五十三年,善眾每人每月一百元小額捐款創造「百元奇蹟」善行,累計已興建五百七十座橋樑,遍布台灣各地,團員最近找到四十七年前在嘉義縣中埔鄉石硦村後坑仔建造的第一座水泥橋「惠生橋」遺址,雖然橋面板流失已久,橋墩殘跡仍讓人振奮,預計年中在遺址處立牌,感念前輩奉獻。

    嘉邑行善團理事長蔡萬華表示,行善團早年建橋都沒有記錄或拍照,今年找到第一座水泥橋遺址,將出書記錄成團以來建造過的橋樑,緬懷精神領袖何明德等創團元老與義工們的付出。

    行善團總幹事王貴禾說,團員三年前就試著尋找惠生橋未果,因緣際會從鄉親葉清水口中得知曾聽父親說過橋址,團員一起上山尋橋,從原先的灣潭山路無法上去,繞行產業道路抵達一處樹林,終於看見隱身溪流旁的橋墩遺跡。

    葉回憶,早年山區交通不便,惠生橋是為便利學子往返石硦、灣潭而興建,橋長十公尺,歷經歲月風霜洗禮,橋面板不知何時流失,僅剩橋墩遺跡,此處已非必經要道,沒有修復必要,遺址旁土地恰巧是他大哥所有,大哥獲知行善團要立牌紀念,二話不說就答應。

    行善團裡關於搭橋鋪路的故事很多,曾有一名卡車司機開車撞壞前高雄縣旗山鎮鼓山國小人行陸橋,司機經濟貧困、無力負擔重建費用,因而向行善團求助,行善團於民國九十一年斥資上千萬元,重建陸橋命名「仁毅橋」。

    王貴禾說,三年前某天,一對母子到行善團表示要來感恩回報,年約三十多歲的兒子拿出某電腦公司總經理名片自我介紹,說「當年那個卡車司機就是我父親」,他送了一套電腦網路管理軟體,充實行善團設備,傳為反哺報恩的溫馨故事。

    行善團的假日造橋義工是團體一大特色,目前年紀最大的是一○五歲人瑞盧林金,她參與造橋三十多年,身體仍硬朗,每有造橋機會,就由兒子開車載她前往工地,堅持要做工耙砂土,「最快樂就是做義工啦,每次耙十個畚箕才會過癮」。

    蔡萬華說,早年行善團造橋技術都是土法煉鋼,三年多前與政府建立合作模式,橋樑由政府負責設計、監造,造橋經費及施工由行善團負責,且聘請土木技師協助提升造橋流程及品質,興建完成八十多座橋樑;目前行善團義工整體年紀偏高,也非常盼望有新血加入並傳承服務精神。

    嘉邑行善團於民國75年建造的善典橋。
(記者丁偉杰翻攝)

    嘉邑行善團於民國75年建造的善典橋。 (記者丁偉杰翻攝)

    嘉邑行善團最近找到47年前在嘉義縣中埔鄉興建的第一座水泥橋「惠生橋」遺址。
(記者丁偉杰翻攝)

    嘉邑行善團最近找到47年前在嘉義縣中埔鄉興建的第一座水泥橋「惠生橋」遺址。 (記者丁偉杰翻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