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教育法上路20年 學生提6大待解性平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法」上路滿20週年,由跨校學生組成的「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今(19)日在立院舉行記者會,提出6大待解的性平議題。(記者李文馨攝)
〔記者李文馨/台北報導〕因葉永鋕事件催生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上路已滿20週年,但近年性平爭議仍層出不窮,因此由跨校學生組成的「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今(19)日在立院舉行記者會,提出6大待解的性平議題,包含數位時代的敵意環境、性平會量能不足以及差異化的性平教育等,盼社會與政府單位反思現行法和性別教育制度中的問題。
台大前學生會性別工作坊負責人陳思捷表示,網路上對多元性別群體或女性的敵意言論層出不窮,面對鋪天蓋地的數位時代性別敵意環境,讓被攻擊的群體須時時處於戒備不安的狀態。她建議將性騷法所定義的敵意環境式性騷擾明文納入性平法中。
政大現任性平會學生委員何傑恩指出,性別事件大多發生在隱密場合,蒐證本來就較為困難,而現行性平法對於性暴力的定義仍沿用刑法「違反意願」的概念,對證據要求也太過嚴苛。他建議應改為婦運近年倡議的「積極同意(加害人須舉證確實有取得同意)」概念。
清華大學性平會學生代表吳青軒則說,現在的教育現場充滿矛盾,鼓勵學生探索性別的多元可能,但課堂上仍充斥缺乏性別敏感度的發言。他主張,校園性平會應定期檢視認列課程是否符合性別平等教育精神,提供師生推薦或不建議認列管道,制度化性平教育評鑑機制。
台大前性平會學生委員余東栩形容校園性平會為「沒吃飽又沒睡飽的菜鳥衛兵」,缺乏人力和資源。他建議規定各級學校性平會,至少要有一名專責人員,並規定所有委員都須公開揭露對性平意識的想法。
教育部性平會委員北大學生楊昀臻認為,性平教育在不同專業領域及學科之間,應針對個別差異及特殊性進行個別化的調整,例如軍警學校中性別氣質的敵意環境,及護理學校二元性別的制服,和藝術教學中模糊的身體界線,教育單位應儘速改善,訂定指引。
陽明交大學生會交通分會會長麻筱祺指出,現行校園從宿舍選擇、日常如廁、基本性別資料蒐集運用,到實際課堂點名,多元性別學生的校園生活日常充滿挫折,呼籲教育體系應深入瞭解多元性別者的經驗,並建立發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