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台師大研究101大樓搖晃因素 成功刊登國際期刊封面

台師大地科系教授陳卉瑄帶領研究團隊,博士班學生陳耀傑(左)分析台北101大樓的連續振動紀錄,論文成功刊登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地震學會公報」及其封面。(圖由台師大提供)

台師大地科系教授陳卉瑄帶領研究團隊,博士班學生陳耀傑(左)分析台北101大樓的連續振動紀錄,論文成功刊登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地震學會公報」及其封面。(圖由台師大提供)

2023/06/26 10:20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班學生陳耀傑,在教授陳卉瑄帶領的研究團隊下,分析台北101大樓的連續振動紀錄,發現「溫度越高,頻率越高」、「風速越高,頻率越低」,以及「人流」造成早上9時至晚上9時的振動幅度較大,並提供未來分析「建築物健康程度」的監測手段,近日成功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地震學會公報」(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SSA)及其封面。

地科系教授陳卉瑄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黃柏壽組成研究團隊,觀測分析2010年布設於101的建築物地震儀陣列。另外,原先位於88至92樓的「調諧質量阻尼器」(TMD),是由加拿大團隊設置,2011年11月改由中研院地球所接管觀測,並提供即時阻尼球運動軌跡介面。

陳耀傑說明,針對像是101這樣的高樓,持續監測非常少,台灣處在颱風與地震頻繁的區域,種種條件使得101的科學研究價值極高,團隊針對時刻在微弱振動著的101,其對應的3個主頻特徵和環境因子的關係進行研究,利用安裝在90樓的地震儀,其於2014年的連續振動紀錄,並且採用「隨機遞減技術」(RDT),分析建築物的「主頻」與「阻尼比」,而距離101約1.06公里的中央氣象局信義測站觀測資料,包含雨量、氣壓、溼度、溫度、風速、風向的連續資料,也成為分析目標。

陳耀傑表示,長期觀測紀錄發現「溫度越高,頻率越高」、「風速越高,頻率越低」;在短期觀測紀錄中,1天內,主頻振動幅度較大的時間段,正是人類活動較活躍的時期,即早上9時至晚上9時,令研究團隊相當振奮。

陳耀傑表示,目前僅使用1年的資料,但從2010年至今已累積10多年資料尚未進行完整分析,隨著資料量的豐富,希望能得到更多結果。另外,尚有機器學習、方法改進等方面,都能繼續往後發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