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亞洲7國小魚乾驗出微塑膠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從7個亞洲國家出產的14項魚乾產品中,驗出微塑膠。(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從7個亞洲國家出產的14項魚乾產品中,驗出微塑膠。(中山大學提供)

2022/05/02 13:00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花生小魚乾是常見的開胃小菜,但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從7個亞洲國家出產的14項魚乾產品中驗出微塑膠,其中以日本產的小鱗脂眼鯡(俗稱臭肉鰮)所含的微塑膠最高,這項研究結果已獲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刊登,並提醒,海洋污染的後果最終會回到人類餐桌。

研究團隊指出,7個亞洲國家平均每隻小魚乾含微塑膠多寡,依序是日本、中國、斯里蘭卡、南韓、越南、台灣及泰國。日本產的小鱗脂眼鯡平均每隻魚最多可能含有2個微塑膠;而產地為泰國的側帶小公魚(俗稱丁香魚),平均含有最少的微塑膠,需要吃掉超過500隻小魚乾才可能會吃到微塑膠。至於台灣常見的丁香魚乾,含微塑膠的魚隻數量佔比約為3.2%,意即平均食用31條魚乾可能會意外攝取入1個微塑膠。

其他國家分別是中國及斯里蘭卡約3隻、韓國8隻、越南14隻,雖然微塑膠在小魚乾的含量可能會受小魚的種類和大小的影響,但此研究呈現的事實是微塑膠已經存在不同國家的漁產品了,後續值得更深入的關切。

研究團隊利用顯微鏡檢視塑膠微粒的型態,並透過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儀及拉曼光譜分析塑膠的種類,發現小魚乾中的微塑膠中將近80%是塑膠纖維、其次是塑膠碎片。種類以聚乙烯(PE)為主,而這些微塑膠可能來自於大型塑膠碎片分解,以及人為廢水排放所造成。

中山大學海科系教授兼海科院院長洪慶章指出,海洋塑膠已成為各大洋海漂垃圾的主角,在夏威夷東邊延伸到加州外海的「海洋塑膠墳場」,大約是台灣領土40倍這麼大,微塑膠的數量更是「以兆計」,這些微塑膠可能會透過海鮮產品進入人類體內,許多研究已報導這些微塑膠進入很多海鮮產品,例如牡蠣、貽貝及文蛤中,但在眾多的海鮮產品中,甚少研究小魚乾製品中微塑膠的含量。

洪慶章進一步表示,在亞洲地區,小魚乾是非常普遍的開胃小菜或零食,這些小魚乾製品的來源主要是鯷科(Engraulidae)及鯡科(Clupeidae)魚類,這些濾食性的魚種具有細密的鰓耙,主要是攝食水體中的藻類及浮游生物為食,因此容易在進食時,透過浮游生物或是誤食將細小的塑膠微粒攝入,並累積在體內。

不同於西方國家主要食用魚片肉,鮮少接觸容易累積微塑膠的鰓、腸胃及內臟,亞洲地區的消費者在食用這些小魚乾製品時都是包含魚鰓、內臟的方式整尾食用,這將會增加消費者攝入微塑膠的風險。

「為減低更多微塑膠排放至環境中,我們要呼籲使用自備購物袋、塑膠袋減量及垃圾不落地,以及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具,避免更多塑膠製品進入海洋中環境。」洪慶章教授強調,這些海洋微塑膠除了會影響海洋生物生存外,最後還是回到人類餐桌上,目前對人類健康的衝擊還不是很確定,這是未來急需研究的課題。

參與這項研究的人員還包括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斯里蘭卡研究生Nathangi、博士後研究員陳煦森(現為屏科大助理教授)、斯里蘭卡博士生Veran;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教授郭勞動;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柏榮及斯里蘭卡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大學教授Kamal (Dr. Kamal Ranatunga)。

研究發現,日本的小魚吃1尾就會吃進 2個微塑膠,中國和斯里蘭卡則是吃3尾就會吃進微塑膠。(中山大學提供)

研究發現,日本的小魚吃1尾就會吃進 2個微塑膠,中國和斯里蘭卡則是吃3尾就會吃進微塑膠。(中山大學提供)

塑膠製品分解成為塑膠微粒,經食物鏈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終人類食用含微塑膠的海產品,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潛在性的健康威脅。(中山大學提供)

塑膠製品分解成為塑膠微粒,經食物鏈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終人類食用含微塑膠的海產品,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潛在性的健康威脅。(中山大學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