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追新聞》只有四輪是大爺?「靠右行駛」掀汽、機車路權大戰

2020/12/09 11:00

〔記者陳怡君、呂月琪/台北報導〕「叭叭叭叭!機車本來就要靠右啦!」行車爭道糾紛惡言相向,機車族遭四輪逼車險摔的驚險事件更不在少數。在台灣,汽機車路權之爭似有越演越烈趨勢,「四輪槓上兩輪」甚至演變成馬路亂象之一,也讓「機車王國」的稱號蒙上一層陰影。

除了爭論已久的禁行內側車道與廢除兩段式左轉,近日更傳出機車因「右側超車」遭罰,掀起網路熱議。本集《自由追新聞》揭開台灣機車騎士「左右難行」的背後原因,並追蹤「惡意逼車」修法提案的最新狀況。

台灣機車密度居世界之冠,許多人靠一台機車闖天下,據交通部統計,全國機車數量約有1410萬輛,汽車數量則是約819萬台,每100人就有94.6輛機動車,幾乎是人人有車。尤其在雙北都會區,機車密度更是高得驚人。不少民間團體長期抗爭,訴求機車族應與汽車族享有平等路權,盼政府重新檢視不合理標線路段與相關法規。

談起道路亂象,逼車、鑽車、爭道等場景,甚至是闖紅燈、路邊違停、隨意變換車道等「三寶現象」成為台灣馬路的日常。根據台北市交通大隊統計,今年1月到11月期間,機車違規案件前五名就包含違規爭道、違規變換車道等常見路權爭議;近來更傳出一名機車騎士行駛在右側機車道時,未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由前行車的右側超車,因此面臨1,200元到2,400元不等罰鍰;採訪團隊進一步追蹤,發現法規一方面禁止右側超車,但在交通宣導方面,卻長期教育騎士「靠右行駛」,兩者的矛盾情況,造成機車族無所適從。

許多人從小被教育的「靠右行駛」,真的比較安全嗎?長期關注機車路權的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林志學解釋,「過度去宣導靠右行駛的行為,就變成過度靠右,過度靠右就變成常有右側超車現象。」他點出騎士若過度靠右,恐會發生汽車駕駛轉彎時因內輪差、視線死角,撞倒在右側的機車,釀成憾事。

機車達人YouTuber火花羅說,在機車道上混雜各種不同時速的車流,「騎60(時速)、騎70的機車也在這邊,騎20的阿嬤也在這邊,當這個速度差非常大的時候,就很容易去發生車禍。」他指出機車道危機四伏,直指右側超車極度危險,「當汽車要右轉的時候,然後機車從右邊超車,就撞上去了。」

除了道路右側危險重重,機車族行駛內側車道或中間車道,遭四輪惡意逼車的事件更是時有所聞,兩輪與四輪如何平等用路,成為台灣交通一大考驗。交通安全協會理事林志學認為,機車其實也是一種汽車,指出台灣目前以「車種分流」的方式跟國際上的「車速分流制」大不同,盼能針對車道分流制度做全盤檢視。

面對台灣汽車機車爭道亂象,立法委員邱顯智認為,「車種分流制」反而會造成更多危險,希望未來用車速分道。他以高速公路為例,開比較快的人,或者是騎比較快的人,就在一個特定的車道內行駛,強調台灣機車數量高達一千多萬,讓用路人有安全的行駛空間勢在必行,現階段將先就「惡意逼車」行為提案修法,「針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43條,希望把(逼車)累犯及累次處罰的這些行為人,用刑法加以處罰,因為行政法顯然已經無法去遏止這樣的行為。」

此外,攸關機車路權的社會行動也持續延燒,迫使政府正視機車族權益。上月初(11月)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發起「待轉大富翁」全國連線,抗議機車路權不公。待轉大富翁發起人吳祥瑀表示,有關機車路權的社會行動已經引起各方注意,先後取得與公路總局及台北市政府談判的門票,相信這樣的活動對於路權運動有正面影響。

龐大機車族如何與四輪汽車爭取平等路權?爭道亂象是否有解?《自由追新聞》帶您關心機車路權的最新狀況。

台灣機車密度號稱全球第一,千萬機車族路權誰來保障?民團持續針對汽機車分流制度、道路標線設計、交通觀念作抗爭與討論,盼讓廣大機車騎士不再「左右難行」。(本報資料照)

台灣機車密度號稱全球第一,千萬機車族路權誰來保障?民團持續針對汽機車分流制度、道路標線設計、交通觀念作抗爭與討論,盼讓廣大機車騎士不再「左右難行」。(本報資料照)

訂閱【自由追新聞】

全新的視界!新聞話題不漏接,快訂閱YouTube 【自由追新聞】,記得開啟小鈴鐺哦!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