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年歷史的文化祭典 口湖牽水狀30日登場

學童們動手糊「狀」。(記者黃淑莉攝)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國定重要民俗文化活動—口湖牽水狀文化祭本週五、六登場,雲林縣長李進勇邀請大家一起來體驗不一樣祭祀活動,緬懷先人遭受水患侵襲歷史。
李進勇今天與口湖金湖萬善爺廟、蚶仔寮萬善祠、下寮仔萬善爺廟廟方人員及縣議員蔡孟真,還有金湖、成龍等國小學童一起召開牽水狀文化祭記者會。
今天記者會表演節目由地方多所國小學童負責,現場還安排老中青三代挑飯擔入場,縣府文化處長林孟儀表示,牽水狀文化祭已有172年歷史,盼由學童參與讓這項重要民俗文化資產能永續傳承。
李進勇指出,西元1845年農曆6月7、8日,口湖沿海地區遭受颱風及連日暴雨侵襲,後又遇瘟疫,共造成數個村莊約有上萬名村民罹難,百年來每逢這兩天地方都會舉辦「挑飯擔祭祖靈」、「牽水狀」祭典。
金湖萬善爺廟副主委許文村表示,水狀是用竹篾編製成空心圓筒狀共有三節,由下至上分別貼上七爺八爺、土地公、觀音佛祖等紙糊神像,象徵亡魂由凶惡至和善、由苦難到極樂世界。
林孟儀說,週五6月30日下午3點起有文陣、挑飯擔祭祖靈、放水燈、走赦馬、萬人塚點燈等儀式;週六7月1日早上6點起民眾即在路旁排狀,10點在下湖萬善祠有追思會,下午3點到7點重頭戲起狀與牽狀及燒狀。

學童們動手糊「狀」。(記者黃淑莉攝)

雲林縣長李進勇與各界邀請大家來雲林參加口湖牽水狀文化祭。(記者黃淑莉攝)

口湖金湖萬善爺廟副主委許文村說明狀每一節代表意義。(記者黃淑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