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時多雲

臺北市 15-20 ℃

有遠見!民間版《偏遠學校振興條例》草案 6年前提出

政大教授鄭同僚今年赴奧地利考察小校教育。(圖由鄭同僚提供)

政大教授鄭同僚今年赴奧地利考察小校教育。(圖由鄭同僚提供)

2016/07/27 20:53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正在草擬《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在少子女化的趨勢下,應更關注偏鄉學生受教權益,草案將於下會期送立法院審查,希望立法時程愈快愈好,趕在106學年度實施,被視為國內首部從「振興條例」出發的教育立法、教育的「轉型正義」工程;但事實上,民團有遠見,民間版《偏遠學校振興條例》草案在民國99年即已提出。

潘文忠表示,未來偏遠學校的教師專業成長、額外師資、補救教學的費用,全都由中央負擔,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根據草案,規模小的偏遠學校學校可控留三分之一人事經費靈活運用,可跨校聘用師資、不受現行教師聘用條例限制、適用勞基法。行政人員薪資不得低於基本工資1.5倍、相當33K;教師不得低於有教師證代理教師的80%,且寒暑假仍有薪資,初估適用振興條例的學校約1000所,實際校數還要普查。

不過,政大教育系教授鄭同僚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表示,民國99年,他擔任台灣另類教育學會理事長時,看到偏鄉教育問題嚴重,參考《日本偏地教育振興法》對偏地教育的明顯幫助,認為台灣也應系統性處理,民間團體即以自身力量形成了民間版《偏遠學校振興條例》草案,可惜未完成立法。

鄭同僚表示,要辦好偏鄉小校教育的關鍵有三個:要提供足夠穩定適合的老師、絕不能因為人少就裁併校,以及學校行政要大大減量。他表示,混齡教學方式做的好,5到7個老師即可做好原本10個老師的工作,現在偏鄉小校面臨時的問題是多為代理代課老師,老師不穩定且未必適任。

鄭同僚表示,各國政府對於偏鄉小校的教育政策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採取「經濟效能觀」,學生人數少卻要有一個學校,經濟效益上很浪費;第二階段採取「社會正義觀」,為了社會正義保護偏鄉小校,站在中央偏見同情弱勢;第三階段則是採取「主體價值觀」,小校本身就有存在的價值,小校是社區的中心,下一代命脈在此,且比較容易做教育實驗,再回饋整個大的社會;台灣目前仍停留在第一階段,30人以下變分班、分校再進而裁併校,全國國中小約2千校,學生數50人以下小校約400所、100人以下近千所,六都以外縣市,小校占很大比例,不只是城鄉問題,也是階級問題。

鄭同僚也舉他今年4月訪問奧地利小校為例,小校的教學方式非常彈性,老師有更多的教學自主權來設計課程,同一個教室空間內,學生可以有自己的學習步調。例如奧地利某小校有48個學生,只有3個老師含校長,另一間有19個學生,只有1.5名老師,因為其中一名老師一週只上三天課,老師角色改變為學習陪伴者和學習活動設計者,絕大部分時間,奧地利小校學生自己在學習,但台灣即使是偏鄉小校,授課內容及教材多由書商設計提供、仍是老師主導學習時間,還是用同樣的進度教學。

鄭同僚直指,偏鄉教育不是資源的問題,是執政者腦袋的問題,20名學生的小校,原本6個班級加校長要10個老師,如果讓孩子混齡教學加行政減量,只要5個老師即可,關鍵在於改變教學方法,老師要有能力改變,如此節省一半的人事經費,用於偏遠老師加薪,月薪5萬變7萬,怎麼會擔心找不到優秀適合的老師到偏鄉?偏鄉小校的學生少才是利基,成為最容易做教育實驗的地方,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此次教育部研擬草案即以99年民間版草案為基礎,但條文方向與教育部的版本已有不同。

政大教授鄭同僚今年赴奧地利考察小校教育,小校本身就有存在的價值。(圖由鄭同僚提供)

政大教授鄭同僚今年赴奧地利考察小校教育,小校本身就有存在的價值。(圖由鄭同僚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impression
生活今日熱門

2025春節專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