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思覺失調症 竹縣之光賴文崧獲中美機構肯定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賴文崧接連獲得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與傅爾布萊特研究獎助金,是新竹縣之光,下週就將動身前往美國深造。(記者黃美珠攝)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醫學發達,但包含思覺失調症在內的很多精神疾病致病原因卻仍無解,不僅讓患者及家人為病所苦,也給別有居心的重大犯罪嫌疑人脫罪機會。竹縣子弟、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賴文崧近年跟醫界跨域合作,透過觀察、檢測轉殖了此症候選基因的小鼠對照患者病況,希望發現致病的腦神經機轉,進而找到可行治療方向,6月先獲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再獲科技部和美國國務院下的傅爾布萊特研究獎助金肯定,下週將獲獎助赴美持續深造。
賴文崧是竹東客家人,從小就對人類的心智活動感到興趣。鑽研心理學後,他對迄今仍找不到病因,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腦神經機轉更是關心,因為到現在臨床精神科要判斷某人是否患病,仍多仰賴病人的主述,缺乏客觀斷明方式,以致於很多治療、用藥只能治標無法治本,造成患者乃至家屬很大的身心折磨。
在這樣的想法下,9年前他自美返台任教,從美國引進基因轉殖小鼠,在台大心理系建置也暱稱為「LINE」的「整合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實驗室」。
他在這裡帶領團隊一起用倉鼠或基因轉殖小鼠,透過病態與正常的心智運作歷程,來探討內在神經系統與外在行為表現的因果關係和運作機轉。
蒼鼠部份,他們從探究動物是否有記憶能力?有快樂或恐懼感等?到接受輕微電擊生多巴胺後的愉悅,是否也讓倉鼠有類似人類的吸毒行為出現,以致不斷地去輕觸踏板接受微量電擊?
賴文崧發現,倉鼠跟人一樣會恃強凌弱。被霸凌的會退縮,目睹霸凌的倉鼠如果也曾被霸凌,牠跟人類一樣會選擇欺負弱者,避開強者。
基因轉殖小鼠部分,他把都是思覺失調症的候選基因Akt1和Neuregulin 1分別轉植給小鼠或從小鼠體內剔除。
第1種在同時觀察正常小鼠,和先天帶有Akt1基因缺損的、以及因後天環境濫用安非他命的,從3方的行為表現、腦神經型態跟活動、以及大腦電生理記錄等,發現帶有基因缺損或有安非他命濫用問題的,確實都比較容易發展出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症狀。
至於Neuregulin 1是他結合台大醫院精神科等,從台灣人族群中找出的另1個思覺失調症候選基因。
他用基因轉殖技術把這個基因從小鼠身上剔除,與醫界跨域合作觀察、檢測小鼠的行為模式、腦神經切片、種種生化分析等對照患者狀況,試著了解這個基因中特殊的片段異常如何造成患者相關行為和認知功能的缺損。
如今他已經建立起一系列評估行為功能與認知表現的小鼠作業,希望找到哪些先天基因和後天因素引發小鼠出現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症狀。
他還結合前述基礎研究跟精神疾病的臨床藥物開發,用小鼠做臨床前期藥物的篩選與測試,希望找到適當有效的藥物治療小鼠,最終能夠實際幫助到病患。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賴文崧,是新竹縣竹東鎮子弟。(記者黃美珠攝)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賴文崧透過手中的倉鼠和基因轉殖小鼠研究人類的心智行為,探究思覺失調症的致病原因和可行的治療方向。(記者黃美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