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山風力發電環評爭議多 屏縣府:找不到理由支持

枋山風力發電預計設置在枋山鄉及獅子鄉河谷周邊。(記者蔡宗憲攝)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半島秋冬季「落山風」風力強大,面對國內能源轉型,有廠商看準當地風況佳,希望規劃在楓港溪下游沿線設置10座風力發電機組,25日在環境部進行環評初審,不只專家學者疑慮重重,在地屏縣府更重申與民眾站一起,目前該案「還找不到理由支持」。
環境部25日召開「枋山風力發電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專案小組初審會議,包括鳥會及環委都認為候鳥遷徙,因風機阻擾恐需「過五關斬六將」,此外,地區河道經常變換,氣候變遷是否會造成河道溢淹情況未評估。且預計設置的獅子鄉民及學校更是對訊息大多不知,建議本案補充修正後再審。
這個擬在屏東縣枋山及獅子鄉交界河谷設置的風力發電廠,規劃設置10座風力發電機組(簡稱風機),包括風機、輸電線路及開關場等,風機單機容量為4至5MW,總裝置容量40~50MW。
廠商去年曾在楓港地區舉辦說明會,指風機採用號稱風機界賓士的機型,在西濱沿海都有極佳發電成效,恆春半島平均達3至8級風速相當適合風力發電,每組不到200坪的機組周邊還能繼續進行農作,比太陽能還要適合在農地設置,會努力與地方溝通及回饋。
「縣府與當地居民立場一致!」派員參與會議的屏縣府城鄉處表示,開發單位對於當地屬於候鳥遷徙路徑及監測季節都不完善,更沒有取得當地多數民眾的同意,實在難以解答社會大眾對於這些風機的相關疑慮,縣府也沒有任何能夠支持或贊成的理由。
一直關注此案的屏南立委徐富癸則強調,台灣目前確實需要更多種類的綠能,這是一個能源轉型方向,但要考慮生態及居民觀感,目前這起風機案的珍貴鳥類生態及地方生活影響疑慮都未釐清,會持續把關這類緊鄰民眾生活圈的綠能開發案件。

半島秋冬季「落山風」風力強大,核三廠內也曾設置三個風力機組,但效率不佳。(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