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好發於除夕、初二 家暴案 春節達高峰

2017/01/26 06:00

根據衛福部統計,春節期間的家暴案件是一年高峰,較平日增加1、2成。圖為涉嫌對妻家暴的北市議員童仲彥。(中央社)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台北市議員童仲彥遭妻子指控家庭暴力,根據衛福部統計113保護專線的進線量發現,春節期間的家暴案件是一年高峰,光是兒虐、親密暴力就較平日增加1、2成,醫師提醒,出現家暴行為前,施暴者通常會有喝酒、講話大聲無法控制、表情憤怒、手握拳頭、呼吸急促等徵兆,最好要提高警覺。

衛福部統計,去年受理家暴事件通報共11萬6331件,其中婚姻暴力約占5成6,其次為翁(婆)媳、手足、妯娌、子女對父母的暴力約占3成,兒童少年保護事件約占1成4。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表示,家暴通報往往會延遲,從過完年後2、3天是案件高峰分析,不少就是發生於除夕、初二,估計是過年期間家人相聚時間長,摩擦也連帶增加,因此有衝突,尤其以兒虐、親密暴力為主,約較平日增加1、2成。

台灣家庭暴力暨性犯罪處遇協會常務理事、精神科醫師王家駿表示,家暴的施暴者以男性居多,年齡集中於40、50歲,不一定發生於中、下階層,高教育程度的知識份子也會,主要是有反社會性人格,無法遵守社會規範,就學期間可能就有違反校規、常被記過的情形,例如打架、蹺課、偷竊,另有一種則是屬於邊緣性人格違常疾患,不過有時也可能因為情境造成家暴,例如夫妻激烈吵架,另一半語言過於刺激,進而引發衝突。

王家駿強調,喝酒、講話大聲無法控制、表情憤怒、手握拳頭、呼吸急促等,均為家暴發生前兆,因此若身邊人有類似情況,要避免使用挑釁的言語,最好暫時離開或自己深呼吸。

王家駿說,施暴者可接受精神治療、藥癮治療、心理治療,目前法院依程度判定可分為24、48小時的療程,要在1年內完成,但對於是否再犯則較無具體的評估機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