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解讀318 學者:拿回定義國家認同的行動

2015/03/16 06:00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林秀幸(記者王敏為攝)

〔記者王文萱/台北報導〕太陽花學運將滿一週年,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林秀幸昨以政治美學來談太陽花學運,將其譬喻為彰顯一個「政治階序」的重組。她說,太陽花學運就是拿回定義國家認同的行動,是台灣經過民主化的涵養,反對國家失守的法律程序,「這是年輕人的『愛台方法論』」。

「年輕人的愛台方法論」

台灣教授協會昨舉辦太陽花運動一週年學術研討會,以「重構台灣—太陽花的振幅與縱深」為題,多位學者與會發表看法。

輔大歷史系教授陳君愷指出,面對太陽花學運,不能忽略的重點就是「族群政治」的結構性因素。他舉例,野百合學運有非主流與主流派的「流派政爭」;太陽花學運則有馬英九總統與立法院長王金平的「馬王政爭」,兩次政爭背後則是深藍高級外省人與國民黨內本省人的權力鬥爭。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何明修指出,社會運動與政府處於一種「反覆策略對舞」,一旦形成僵局,短期局勢對挑戰者有利,因為威脅感不易維持;但時間拖久後,便會出現師老兵疲的窘境,利於政府打壓。不過,他認為,持久戰的勝負關鍵還是在於「內部團結」,學運成功退場即為一例。

何明修強調,國民黨「內部不一致」,帶給挑戰者政治空間,從佔領立法院到最後的學運退場、落幕,都是利用馬王鬥爭所開啟的政治機會。

青年參政 形塑新政治倫理

此外,林秀幸認為,這一代對周遭世界的關注,可見於地方關注、社會企業等,或是太陽花以後的青年地方參政、青年關注地方政治等。

林秀幸強調,整個實體空間從立法院延續到網路空間,如臉書(facebook)等社群網頁持續創作,使得「美學感知」進一步政治化;太陽花之後青年地方參政,賦予新的地方政治經濟想像,形塑新的政治倫理,便是以新的美學感知形式開始。

她說,這幾次社會運動幾乎沒有集體動員模式,各縣市青年只要背上包包,就可在立法院不期而遇,臉書在此時也扮演重要角色,讓每人進行詩意創作,就時事、生活以連續性再現,有些反諷、陳述、感觸等。

她並將近日網路上流傳的國民黨黨徽放在投影片上,上頭還有字句詢問:「『藍、白』還是『黑、金』?」引起現場哄堂大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