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小檔案》不敵廉價進口 但憑鮮度翻身

2013/03/06 06:00

台灣小麥種植受氣候限制,僅能在秋冬之交播種、春天收穫。二戰終戰前,台灣每年總產量大約1000公噸,1958年至1962年期間為高峰期,但年產量仍僅4萬公噸左右,以1960年的45574公噸最高,栽培面積25208公頃。

自1964年以後,由於廉價小麥大量進口,台灣小麥栽培面積急遽減少,自給率還不到萬分之一,但因為黃小玉(黃豆、小麥與玉米)已成為經濟戰略物資之一,國際價格長期看漲,聯華實業等企業開始推動本土小麥種植,聯華還打出「本土有機全麥粉」名號,600公克售價95元,比進口行情高出2、3成,仍炙手可熱。

麥農蔡一宏強調,本土全麥粉熱賣,不全然是國人愛台心態,因為台產具有鮮度保證等優勢,才能建立口碑,況且以台灣的種植環境,小麥產量即使成長百倍,還是無法和進口量相提並論,這也是台灣小麥物以稀為貴、得以鹹魚翻身的契機。(記者蔡宗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