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不敵廉價進口 但憑鮮度翻身
2013/03/06 06:00
台灣小麥種植受氣候限制,僅能在秋冬之交播種、春天收穫。二戰終戰前,台灣每年總產量大約1000公噸,1958年至1962年期間為高峰期,但年產量仍僅4萬公噸左右,以1960年的45574公噸最高,栽培面積25208公頃。
自1964年以後,由於廉價小麥大量進口,台灣小麥栽培面積急遽減少,自給率還不到萬分之一,但因為黃小玉(黃豆、小麥與玉米)已成為經濟戰略物資之一,國際價格長期看漲,聯華實業等企業開始推動本土小麥種植,聯華還打出「本土有機全麥粉」名號,600公克售價95元,比進口行情高出2、3成,仍炙手可熱。
麥農蔡一宏強調,本土全麥粉熱賣,不全然是國人愛台心態,因為台產具有鮮度保證等優勢,才能建立口碑,況且以台灣的種植環境,小麥產量即使成長百倍,還是無法和進口量相提並論,這也是台灣小麥物以稀為貴、得以鹹魚翻身的契機。(記者蔡宗勳)
-
拓展蜜棗外銷 高樹冷鏈場啟用
-
東屏未見曙光 民眾仍開心迎新年
-
落山風藝術季 帶觀眾穿梭作品間
-
屏市玉皇宮遶境 獸神踩街吸睛
-
史前館法式餐廳開幕 結合在地食材
-
瓦斯車撞電桿摔落邊坡 鋼瓶散落
-
每坪58萬》斗六大同路愛國街口 蟬聯雲林地王
-
冬雨攪局 阿里山音樂會看不到日出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