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診次就醫個案 擬導入社福照護/衛福部規劃定期檢視、預警 分析頻繁求診原因
國內高診次人數去年超過3.7萬人,其中81人更是就診高於365次,相當於平均天天跑醫院。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資料照,記者王藝菘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本報昨獨家報導去年就醫大於九十次高診次人數突破三.七萬,創下近六年新高。衛福部正規劃每四個月或每半年檢視相關就醫,建立高診次個案預警信號,同時進一步分析這類病人頻繁求診原因,除了醫療系統之外,也視個案狀況導入社福系統銜接照護;預計一週內初步討論。
獨居者稍有不適就跑醫院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指出,高診次常常是個案問題未能有系統協助解決,醫療服務端與個案家屬其實很無奈。常見原因包括疾病複雜、特殊身心狀況、缺乏安全感、對診斷治療不信任及自身症候判斷問題,也有一部分是缺乏支持系統或正確照護知能。像是有些個案獨居,出現一點不舒服就害怕,覺得到醫院較安全。
林靜儀指出,已請健保署進一步分析高診次資料,提供不同類型個案因應措施,像在同一家醫院看好幾個診次,就請醫院強化個案管理,整合成單一或特定門診服務;在不同醫療院所奔走的病人,則由衛生局加強介入輔導。
林靜儀提到,萬一是獨居、自我照顧不佳或社會弱勢族群,已與督導社福業務的衛福部次長呂建德溝通,建立社福體系銜接照護,正在準備健保統計資料來開跨部門會議。
心理因素也會造成就醫行為
林靜儀也指出,目前健保署一年統計一次高診次個案再介入輔導,但正在評估是否給予醫療機構高診次個案預警信號,可能提前為每四個月或每半年彙整資訊示警,而這些作法不是責怪病人看診太多,而是希望為病友解決問題。
此外,林靜儀提到,有些個案會將精神方面的問題,轉化為生理疾病的恐懼,這類對象通常較無病識感,也不易勸導至精神科就醫,可能要花較多時間。
社福適度介入 減輕醫護負擔
呂建德表示,美國曾分析高診次個案一定比例出於心理因素,若國內有個案確定是心理造成就醫行為,可研議啟動社會安全網中心理健康的社區機制,不同於健保署現行提供減少就醫次數的輔導,而是轉向個案心理安全層面的輔導,同時要避免污名化這類病人。
呂建德指出,針對相關問題,已規劃一週內初步討論,須先釐清個案行為原因,該看病就看病,其他緣由則研擬對策,若需導入心理支持、社工協調或其他社福資源,會視個案程度評估適合的介入措施。這種作法不只幫助病人,減少不必要醫療,也減輕第一線醫療人員負擔。
-
寒流來襲 台中氣象站:小年夜到初一低溫將跌破10度
-
淨灘有成 台南黃金海岸、漁光島、觀夕平台迎走春人潮
-
春節遊烏山頭水庫正當時 櫻花落羽松一次滿足
-
竹市衛生所傳職場霸凌? 市府:未接獲相關申訴案件
-
美籍牧師陳義聖金髮碧眼用客語宣教 移民署頒發梅花卡
-
台南鹿耳社區送年菜助弱勢 分享物資到屏東來義
-
我國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創新高 有機耕作首度突破2萬公頃
-
宜蘭羅東夜市春節迎賓 8米高「蛇咪龍福」主燈亮相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