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疫情後遺症 發展遲緩兒童 突破3萬人

2023/04/04 05:30

近年發展遲緩兒童早療服務通報人數

去年年增1成7 創近11年最高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今天兒童節,有些孩子卻出現疫情後遺症,發展遲緩的早期療育兒童人數突破三萬人,去年較前年增幅高達一成七,創下近十一年最高。醫師分析,原因包含疫情欠缺人際互動,造成溝通能力下降、母親焦慮連帶影響孩子情緒、大滑3C導致精細動作發展慢半拍。

欠缺互動、焦慮、滑3C 都是主因

依衛福部定義,發展遲緩兒童指在認知、生理、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經評估確認異常。早療是提供零至六歲發展遲緩兒童醫療、復健、托育、家庭支持等整合性服務。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去年早療通報以幼教機構六千多例最高,研判與相關機構認知提高有關。

疫後恢復團體生活 語言遲緩最多

新光醫院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復健科醫師謝如蘭表示,疫後恢復團體生活後,教保人員發現有些孩子與別人不太一樣,以語言發展遲緩最多。

謝如蘭指出,國外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出生者的全面性發展,較疫情前出生者明顯變差,歸納三原因,溝通能力最多下降一.七倍,尤其第一胎更明顯,原以為與戴口罩看不到嘴型有關,結果主因為人際互動、戶外活動減少。

媽媽在疫情期間容易焦慮、緊張,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有人針對約七十名寶寶進行核磁共振發現,大腦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受到影響,有情緒交流障礙;此外,因疫情待在家中,大量使用3C產品「滑來滑去」,減少其他手部操作,導致抓握拿捏等精細動作發展變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