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最終回到人類餐桌上/中山大學研究 亞洲7國小魚乾含微塑膠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從亞洲七國的小魚乾製品中,發現含有微塑膠,又以日本產的含量最高。(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從包括台灣在內的七個亞洲國家出產的十四項魚乾產品中,驗出微塑膠!其中以日本產的小鱗脂眼鯡(俗稱臭肉鰮)所含的微塑膠最高,研究已獲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刊登。研究團隊提醒,海洋污染的後果最終會回到人類餐桌。
研究團隊指出,七個亞洲國家平均每隻小魚乾含微塑膠多寡,依序是日本、中國、斯里蘭卡、南韓、越南、台灣、泰國。日本產的小鱗脂眼鯡平均每隻最多可能含有兩個微塑膠;泰國產的側帶小公魚(俗稱丁香魚)最少,需要吃超過五百隻小魚乾才可能吃到微塑膠。
台灣平均吃下31隻丁香魚乾 可能會吃到一個微塑膠
至於台灣常見的丁香魚乾,含微塑膠的魚隻數量佔比約為三.二%,意即平均食用三十一隻魚乾可能會食入一個微塑膠,其餘是中國及斯里蘭卡約三隻、韓國八隻、越南十四隻。
研究團隊發現小魚乾中的微塑膠,將近八十%是塑膠纖維、其次是塑膠碎片,種類以聚乙烯(PE)為主,可能來自於大型塑膠碎片分解,以及人為廢水排放所造成。
中山大學海科系教授兼海科院院長洪慶章指出,小魚乾是普遍的開胃小菜或零食,這些小魚主要是鯷科及鯡科等濾食性的魚種,透過浮游生物或是誤食將細小的塑膠微粒攝入,並累積在體內。
洪慶章說,不僅小魚乾製品,許多研究已報導牡蠣、貽貝及文蛤等海鮮產品也含有微塑膠。他呼籲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具,避免更多塑膠製品進入海洋環境。而微塑膠對人類健康的衝擊還不是很確定,這是未來急需研究的課題。
塑膠製品分解成為塑膠微粒,經食物鏈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終人類食用含微塑膠的海產品,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潛在性的健康威脅。(中山大學提供)
-
冷爆!17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
過年必做儀式感? 一票網友指名「這件事」
-
保佑台灣安全!中壢仁海宮男信眾 低調為川普點平安福燈
-
週六早晚寒冷下探10度 追雪留意交通資訊
-
愛吃醋…台灣黑熊開甕吃梅醋
-
新北燈會2/1登場 蛇年小提燈亮相
-
《新北》百家特色店導覽 走讀、手作送好禮
-
《新北》景平站捷運開發大樓上梁 明年交屋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