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坨兒颱風獨特性多可除名? 氣象署:無法提出意見

山陀兒颱風路徑。(圖擷取自中央氣象署官網)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山陀兒颱風在台灣周邊活動多日,以極緩慢的移動速度、難以預測的路徑創下多個紀錄,被中央氣象署認為是「較特殊個案」,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更認為,應考慮將「山陀兒」除名;但台灣已不具有世界氣象組織觀察員資格,因此無法就此提出意見。
世界氣象組織(WMO)從2000年起,針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採取統一的識別方式,由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各提供10個名稱,再把140個名字並分為5組,排定順序後用於颱風命名,但在WMO颱風委員會在例會中,也曾將曾造成重大災害或有爭議的颱風名稱予以去除。
近期侵台的山陀兒颱風路徑相當特別,在台灣東側生成低壓後,逐漸南移、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後持續發展為輕度颱風,往西北方向靠近台灣本島,一度加強到中度颱風、強烈颱風等級,但隨後多日在台灣西南側外海活動、北上速度緩慢,強度也降低到中度颱風,並成為47年來首個登陸高雄的颱風。
此外,山坨兒颱風也是登陸前警報時間最久、第1個10月在高雄登陸的颱風的颱風,同時以408毫米創下基隆日雨量紀錄,警報期間更為高雄汕尾、仁武帶來最大15級陣風,被氣象署認為是較特殊個案。
因此,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認為,考量「山陀兒」具有蠻多獨特性,應該考慮除名;但台灣已在2019年失去WMO觀察員資格,對於提議山陀兒颱風改名一事,中央氣象署預報員陳姵安表示,台灣並沒有辦法就此在WMO提出意見。
近年來被WMO除名的颱風中,也包括2009年造成台灣88風災的颱風「莫拉克」,目前已改名為「閃電」。
這次侵台的「山陀兒」其實有2個前身,包括2018年9月的「山竹」與2006年11月的「榴槤」,前者造成菲律賓、香港、中國等地嚴重的土石坍塌、淹水、風災而遭除名,後者則侵襲菲律賓東北部釀災。
-
臨時便道坍塌 金峰嘉蘭村成孤島
-
山陀兒風雨猛烈 高雄驚見「真・移動式廁所」等紅燈
-
「華南講堂」正式揭幕 華南銀行助力臺大培育未來人才
-
「山陀兒」過後 桃園市清理2962噸垃圾、261噸資收物
-
暴雨襲金山 水退滿街黃泥
-
週六中北部轉濕冷 南部仍可達27度
-
海外遇災難別慌!國人記住「這2支號碼」可緊急聯絡
-
台南模範兒童表揚「有洋蔥」 他們用生命寫求學故事
-
清明4天連假將至 台中易塞車路段曝光
-
萬金杜鵑花展到3/30 最後週末打卡贈植栽袋、造型貼紙
-
緬甸大地震 華航宣布:免收泰國、緬甸機票退改票手續費
-
潮州愛國路夜市新設收費汽機車格 研擬停車抵消費
-
台南城隍廟出現詛咒「亞亞」女兒照 廟方籲信眾冷靜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