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品未量產 冷媒使用爭議持續延燒
編譯魏國金/特譯
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因禁用冷媒氟氯碳化物(CFC)、改採氟氯烴(HCFC)而使臭氧層破洞改善,然而臭氧層的修復加上印度、中國的冷氣、冰箱等家電銷售量激增,反助長氣候暖化,即使工業國家使用的環保冷媒,其暖化之效也數千倍於二氧化碳,如何汰用目前使用的冷卻氣體,成了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的探討議題。
印度、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使冷氣機的銷售量每年成長20%。據統計,2011年,全球55%的冷氣機在亞太地區銷售,該產業的製造也移往亞太,其中全球家用冷氣機逾70%在中國製造,而最普遍的冷媒即是HCFC-22。2010年時,中國產生的該氣體量已是美國7倍。
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因著眼於臭氧層的保護,而對冷氣機氣體定下規範,該公約約束各國以HCFC取代CFC的使用,2006年美國航太總署的科學家發現,臭氧層已在修補中。
目前開發中國家冷氣機產業的主要冷媒為HCFC,而工業國家則在10年前逐漸改用「更環保」、稱為410a的氫氟烴(HFC),然而HFC的暖化效應卻是二氧化碳的2100倍。
蒙特婁議定書對這些冷媒使用的方興未艾無法約束,因為它所規範的是破壞臭氧層的氣體。科學家統計,如果當前使用的冷卻氣體未加限制,2050年時,高達27%的全球暖化將歸咎於這些氣體。
為此,Rio+20上,美方代表料將提出汰用HFC的議案。然而美國的構想勢必面臨抗拒,因為不破壞臭氧層同時不會帶來嚴重溫室效應的替代冷媒目前未能量產。美國環保署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已批准一些新的環保氣體做為空調與冷氣機的冷媒,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二氟甲烷(R32)。然其上市卻遙遙無期。
在中國與一些國家,曾試圖將溫室效應與臭氧破壞皆輕微的碳氫化合物用於房間空調,然而產品未能通過商檢,部分原因是有起火之虞。
去年歐盟開始要求汽車製造商使用溫室效應較佳的新冷媒,然而今年卻延後該計畫,因為製造1234yf化合物的中國廠家仍尚未通過政府註冊,由Honeywell公司所有的該專利引發爭議,而德國政府仍未完成相關的安全檢測。(取材自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