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掀暴潮 致命性更甚風災
暴潮圖解
美國當局因應颶風「艾瑪」侵襲,估算「暴潮」(storm surge)可能淹沒的地區,撤離佛羅里達州650萬居民,規模史無前例。
國家颶風中心指出,受熱帶風暴、颶風影響期間,暴潮是對生命最大的威脅。國家氣象局氣象學家卡彭特(James Carpenter)表示,「颶風期間死於水患的罹難者,比死於風災的還要多」。
暴潮如何產生?
颶風中心的氣壓低、風速強,低壓會導致海水面升高,強風也會推升海平面。當颶風中心附近聚集的大量海水推升至陸地時,會高於正常滿潮、大潮時的水位,即為「暴潮」。
影響暴潮的因素?
影響暴潮水位高度變化的因素,包括颶風強度、颶風大小、颶風前進的速度、颶風接近陸地時的角度、臨海地區的海底地形等;大陸棚愈淺,暴潮水位愈高。
暴潮何時侵襲陸地?
颶風接近陸地時,即使尚未登陸,沿岸便有可能出現暴潮。除沿岸地區,海灣、河口等地也會受暴潮影響。
暴潮致災可能情況?
暴潮夾帶的海水可能形成水牆直撲沿岸,或從河道等侵入最遠達數十公里的內陸,形成洪水致災,淹沒建築物、道路。每立方碼累積水重約1700磅(約771公斤),足以瞬間摧毀多數建物。建物毀壞後,碎石混入水流,夾帶瓦礫的洪水還會更具破壞力。
過去的暴潮致災情況
1935年「勞動節颶風(Labor Day hurricane)」便曾引發暴潮,摧毀佛州礁島群沿岸近半數建物,造成超過400人死亡。2005年颶風「卡崔娜(Katrina)」重創路易斯安那州,引發的暴潮高達8.5公尺,直接或間接導致1800人罹難,大部分罹難者均死於暴潮。(編譯劉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