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院將用AI草擬判決 律師團體憂複製過往偏誤
全國律師聯合會、台北律師公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多個民間團體昨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就司法院開發及使用生成式語言模型系統草擬判決書提出聯合聲明。 (記者陳鈺馥攝)
〔記者陳鈺馥、吳政峰/台北報導〕司法院為減輕司法負擔,積極建置以TMT5語言模型為基礎的AI系統,用來草擬判決,律師公會等民間團體認為司法院應將資訊充分揭露,民團憂心若AI系統超脫「協助整理」範圍,將產生判斷錯誤、複製系統偏誤等風險。
全國律師聯合會、台北律師公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等民間團體昨天提出,資訊應充分揭露,司院須說明AI生成系統建置、監督訓練的範圍與方式;加強風險評估,司院應審慎評估AI生成系統使用方式,避免判斷錯誤、複製偏誤及司法信任風險;強化社會溝通,應召開公聽會、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使用AI規範後,始開放法官使用,勿讓系統「先上線後補票」。
台北律師公會人權委員會委員陳又新說,AI學習的資料是既有判決書,會不會認為舊有的判決都是對的,若是如此,台灣司法就會自此停格,不會再有進步,只會複製過往的錯誤,不會做出不同判斷,將加深既有觀念和偏執。
司法院暫不回應
民間司改會數位法小組召集人林俊宏表示,民間司改會曾就「簡化判決書」或「明文規定得由法官助理代為起草判決的範圍及權責」等方式提出草案,運用AI協助法官,若能適時減少法官不必要的勞力時間成本,亦為人民所樂見、提升司法品質所必要,然而相關的風險須謹慎評估。
司法院昨對民團的意見暫不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