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剉冰百年史 看到心涼脾透開

2006/12/06 06:00

〔記者洪定宏/鳳山報導〕台灣人愛吃剉冰,已到不分寒暑程度,但年輕族群只知電動剉冰,不知還有刮、鑿、削、打及手搖冰,百餘年來的剉冰工具演變史,就讓本土文物收藏家朱南山一一解說。

鳳山市公所市史館開幕時,前市長林三郎力邀朱南山展示他珍貴的本土文物收藏,朱南山不負所託,特別找出與鳳山市相關的剉冰工具,果然成為矚目焦點。

獨輪木車載大冰塊

朱南山說,鳳山在清代即是重要城市,百餘年前製冰技術引進台灣後,剉冰也成為市集主要的餐飲之一,當時出現的是業者推獨輪木車裝載大冰塊,以刮刀及鑿刀磨開冰塊,再以湯匙舀起冰屑放在碗內,搭配梅子及楊桃等「鹹酸甜」簡單食材。

由於大冰塊在酷熱天氣融化快且不衛生,後來改良成較小的冰塊,並出現四輪手推攤車,在攤車上直接以菜刀削冰,或將冰屑及食材放入小型四角木盒,以大型四角木塊壓住,再拿木槌敲打成「四角冰」。

最特別的是已出現剉冰雛形,亦即仿效木工削木頭模式,在木塊中央插刀片,冰塊磨過後,冰屑就從洞隙漏到下方的碗內,當時也已流行四果冰及八寶冰。

另外有一種「手搖冰」,桶子中空部分裝水及「鹹酸甜」,外圍內裝冰塊及鹽巴,利用其迅速結凍功能,使水凝結成冰,再挑扁擔沿街叫賣。

手搖剉冰 日人發明

至於現在還可在鄉下看到的鐵製手搖剉冰機,則是日本人發明,以土雞蛋加煉乳的吃法,曾風靡全台,機器手搖剉冰流行到60年代,才逐漸被電動剉冰取代。

朱南山還花將近10年的時間收藏舀冰器,最小6分,最大5寸,總共有27支,堪稱全台最完整。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社會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